第六十七章白居易从“草烧不尽”到写尽人间
第六十七章白居易从“草烧不尽”到写尽人间 (第2/2页)也正是这19年的磨砺,让他从一个“有灵光的少年诗人”,变成了一个“懂人间的成熟作家”——他不再只写“野草的生命力”,而是开始写“人的生命力”,写那些在苦难里挣扎却不放弃的普通人。
从“草”到“民”:磨砺出来的“现实主义大佬”
中进士后,白居易当上了官。他没像别的官员那样“一心往上爬”,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写老百姓的事”上。他说过一句话,后来成了中国文学的“金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写诗,不是为了装文雅,是为了反映当下的时代,是为了记录老百姓的故事。”
而这句话的背后,正是他一辈子的“磨砺”在支撑。
比如他在长安当“左拾遗”(类似谏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时,看到朝廷里有人贪赃枉法,看到老百姓因为赋税太重活不下去,就写了《秦中吟》十首。
其中《轻肥》里写“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把官员们奢侈享乐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写“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一边是官员吃山珍海味,一边是老百姓饿到吃人——这种强烈的对比,直接戳中了当时社会的“痛点”。
有人劝他:“你这么写,会得罪人的,小心丢了官!”白居易却不怕:“我当这个官,就是为了替老百姓说话;要是连话都不敢说,这官当得还有啥意思?”
后来,他果然因为写这些“敢说话的诗”被贬官了——被贬到江州(现在的江西九江)当司马。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挺大的“打击”:从长安的京官,变成地方上的小官,远离家乡,还被人排挤。可他没像别的被贬官员那样“怨天尤人”,反而在江州写出了另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
《琵琶行》里最有名的一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啥这句诗能流传千年?因为白居易写的不是“自己的委屈”,而是“所有人的委屈”。他在江边听到琵琶女弹的曲子,想起自己的遭遇,更想起那些和琵琶女一样“命苦”的人:琵琶女年轻时是“名满京城的歌女”,老了却“嫁作商人妇,独守空船”;而年轻时是“名满长安的诗人”,现在却“被贬江州,壮志难酬”。
这种“共鸣”,不是凭空来的——是他早年颠沛时,见过太多“沦落人”;是他落第时,体会过“不得志的苦”;是他当官后,知道“底层人的难”。所以他写“同是天涯沦落人”时,才那么真诚,那么让人共情。
而更难得的是,被贬江州后,白居易的“野草精神”又一次体现出来——他没被“打击”打垮,反而更关注民生。他在江州修水利、办学校,还写了很多关于农民生活的诗。
比如《观刈麦》里,他写自己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为一个官员,他没觉得比农民“高人一等”,反而因为不用种地还能拿俸禄,而感到愧疚。这种“接地气”的态度,在古代官员里,真的很少见。
后来白居易又被调回长安,还当到了刑部尚书(类似现在的司法部长)。不管官当多大,他始终没忘自己的“初心”——写老百姓的事。
他写《新丰折臂翁》,记录一个为了躲避兵役而打断自己手臂的老人;他写《杜陵叟》,为被官府欺压的农民鸣不平;到了晚年,他退休后住在洛阳,还写《饱食闲坐》,提醒自己“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不能因为吃饱了没事干,就像那些养尊处优的鹤一样,忘了老百姓的苦。”
白居易一辈子,就像他写的野草:少年时被“长安米贵”的现实“烧”过,中年时被“贬官”的挫折“烧”过,他每次都能“春风吹又生”——而且每次“重生”后,都比以前更懂人间,更能写出打动人心的诗。
千年后,我们为什么还爱白居易?
现在读白居易的诗,可能不会像古人那样“为他被贬而难过”,也不会像学者那样“研究他的诗歌流派”,可我们还是会被他的诗打动——为啥?因为他的诗里,有“真实的人间”,有“耐造的生命力”。
比如你现在工作不顺心,加班到半夜,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会觉得“这点苦不算啥,明年又是新的开始”;
比如你看到外卖小哥在大雨里送餐,想起《卖炭翁》里的“心忧炭贱愿天寒”,会觉得“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要多一份体谅”;
比如你和朋友分别,想起《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会觉得“离别虽然难过,但情谊像野草一样,不会断”。
白居易的诗,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诗”,是“接地气的生活诗”——他写的是自己的经历,也是所有人的经历;他写的是唐朝的人间,也是现在的人间。而他的人生,更是给咱们现在人提了个醒:
“生命力不是‘天生强大’,是‘熬出来的强大’。”白居易16岁成名,却熬了19年才中进士;他当京官时敢说话,被贬后不消沉,一辈子都在“扛挫折”。就像野草一样,不是不怕火,是烧过之后,更知道怎么扎根,怎么等春风。
“有才华的人,更要‘接地气’。”白居易的才华,不是用来“装文雅”的,是用来“写人间”的。他见过底层人的苦,所以他的诗有温度;他经历过挫折,所以他的诗有共鸣。
现在的我们,不管是有“写作才华”,还是“工作才华”,要是能多关注身边的人,多体会生活的真实,才能让自己的“才华”更有意义。
再回到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千年过去了,长安的米价早就变了,唐朝的宫殿也成了遗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还在被人背诵,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在给人力量。
这大概就是白居易最厉害的地方——他没把自己活成“高高在上的诗人”,而是活成了“一株耐造的野草”,活成了“写尽人间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