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
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 (第2/2页)有人私下议论,说太后是因权力被夺,心中郁愤难平,才一病不起;也有人猜测,太后之死或许与宫廷斗争中的隐秘手段有关。
这些流言蜚语,像无形的风,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肆意传播,搅得人心惶惶。
赵煦深知,此时必须尽快稳定局面,否则流言越传越广,极有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于是,他迅速下诏,以国丧之礼厚葬高太后,丧葬规格极尽隆重。
在葬礼上,赵煦带领满朝文武,身着素服,神情哀伤,尽显孝子贤孙之态。
他的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向天下彰显皇家的孝道与宽厚,另一方面,也是借葬礼之机,向朝堂上下表明,即便与高太后曾有权力之争,但他始终敬重太后的身份地位,以此安抚太后旧部。
葬礼结束后,赵煦并没有放松警惕。
他深知,要想彻底消除高太后旧部可能带来的隐患,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对朝堂官员进行新一轮的调整。
对于那些高太后旧部中,有明显反抗迹象或是心怀不轨之人,赵煦巧妙地找借口将他们调离京城,外放至偏远之地任职,削弱其在朝中的影响力。
而对于一些愿意归服自己,且有真才实学的原太后旧臣,赵煦则选择恩威并施,加以笼络,使其逐渐融入自己的权力体系。
在处理完这些朝堂事务的同时,赵煦也没有忘记继续巩固自己新组建的权力班底。
程门八子在各自的岗位上,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他们对赵煦忠心耿耿,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倪咏志在枢密院,将军政机要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赵煦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军事建议;
薛嘉怡在三司,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财政举措,充实了国库,为赵煦后续的改革计划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尹之贤在开封府,公正执法,将京城治理得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随后赵煦重用程颐、曾布,并且召回蔡京两兄弟委以重任,在将政事堂、枢密院彻底掌握之后,赵煦对高太后的态度终于真实显现出来。
他很快将吕大防等后党贬谪出京城,并且展现出对高太后政治清算以及情感疏离。
随后,他立即更改年号,恢复青苗法、免役法等熙宁新政,甚至要废掉高太后“宣仁”谥号。
朝堂之上,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一场剧烈的风暴,瞬间将原本就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搅得更加混乱不堪。
吕大防等后党骨干被逐出京城,他们多年经营的势力网络在赵煦的雷霆手段下开始土崩瓦解。
这些被贬谪之人,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却又无力反抗,只能在凄风苦雨中踏上前往偏远之地的路途。
而对于恢复熙宁新政,朝堂大臣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心中却是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他们认为,赵煦此举是拨乱反正,有望让国家重新走上富强之路。
程颐、曾布等人积极响应,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力陈新政对国家的诸多益处,主张大力推行,尽快让新政的成效惠及四方。
然而,反对者也不在少数。
他们担忧新政的恢复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一些保守派官员纷纷上书,言辞恳切地劝谏赵煦,历数新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恳请皇帝三思而后行。
但此时的赵煦,改革的决心已如磐石般坚定,对这些反对之声置若罔闻。
在是否废掉高太后“宣仁”谥号一事上,朝堂更是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部分臣子认为,高太后虽曾长期揽权,但毕竟对皇室有养育之恩,且主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建树,废掉谥号此举过于决绝,恐寒了天下人之心。
然而,赵煦心意已决,在他看来,高太后多年来对他的压制,是他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如今他大权在握,势必要将这份压抑多年的怨愤宣泄出来。
就在朝堂上围绕着谥号问题争论不休时,宫外的民间舆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起初,百姓们对赵煦亲政后的一系列举措多持观望态度。但随着新政的逐步推行,一些实惠开始显现出来。
青苗法的恢复,让许多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能够获得官府的低息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免役法的重新实施,使得百姓不必再为繁重的劳役所累,可以安心从事生产。
渐渐地,民间对赵煦的赞誉之声开始多了起来,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皇帝的改革充满了期待。
到得绍圣元年春节时候,大宋朝已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在朝堂上已全然不见踪影。
赵煦端坐在那巍峨的龙椅之上,俯瞰着焕然一新的朝堂,心中满是壮志豪情。
此时的他,手中紧握大权,身边围绕着自己精心挑选、培养的心腹,已然准备好要在这大宋的历史长卷上,挥毫泼墨,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春节的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下,却暗藏着诸多政治暗流。
赵煦趁着这佳节之际,也并未放松对局势的把控。
他在宫中频繁地召见程门八子、程颐、曾布以及蔡京兄弟等人,与他们深入探讨新政的进一步推行策略以及朝堂的后续布局。
程颐,作为理学大家,时常从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为赵煦分析治国理政的要义,强调新政推行过程中应注重教化与民生,以仁义为本,让百姓在享受新政实惠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程学俨然有了当年苏学在京城之中流行的盛况,尤其是在程颐被召入政事堂之后更是如此。
曾布则凭借其丰富的政治经验,为赵煦梳理朝堂各方势力的潜在关系,建言在继续打压旧党残余势力的同时,也要巧妙地平衡新党内部的权力分配,防止出现权力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内部矛盾。
蔡京兄弟在此时充分展现出了他们的长袖善舞与办事能力。
蔡京对新政的条款烂熟于心,能够迅速且精准地制定出详细的推行计划,从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考核,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蔡卞则利用自己在文坛和官场的人脉关系,积极为新政进行宣传造势,将新政描绘成拯救大宋于积弊之中的良方,在士大夫阶层和民间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到得此时,赵煦终于能够腾出手将眼光看向西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