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
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 (第1/2页)赵煦通过了一场并不光彩的政变,夺回属于他的权力,但朝堂局势错综复杂,恰似一盘乱局亟待他来梳理。
高太后此前长期把控朝政,他虽贵为天子,却在很长时间里处于权力边缘,空有其位而难施其政。
高太后的统治手段强硬且专断,朝堂之上诸多决策皆出自她手,赵煦不过是个被搁置一旁的看客。
然而,随着赵煦年岁渐长,以及苏允在西北的快速发展,赵煦对权力的渴望如熊熊烈火般在心底燃烧。
他不甘心再做那有名无实的皇帝,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成为他内心最为迫切的诉求。
在这一场暗流涌动、充满惊险与博弈的政治较量中,赵煦成功地以一种近乎“造反”的不光彩方式,打破了高太后对朝政的严密掌控,一举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
当权力重新回到赵煦手中,他深知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要想稳固统治,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用人一事至关重要,且必须慎之又慎。
章惇与苏氏兄弟等人,因与苏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赵煦对他们心存顾虑,不敢轻易任用。
苏允在朝堂上曾有诸多复杂纠葛,其相关势力也因此变得敏感。
章惇虽有一定才能,但赵煦忌惮其与苏允的关联,担心任用他会引发朝堂上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对自己的统治造成潜在威胁。
苏氏兄弟,苏轼与苏辙,他们在文坛声名远扬,在朝堂也颇具影响力,可同样因苏允的缘故,赵煦在是否启用他们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搁置。
至于吕大防与刘挚等人,在政治立场上摇摆不定,犹如墙头之草。
他们在高太后掌权时期,为求自保,在诸多政策和事务上迎合高太后,而对于赵煦这位皇帝的态度却显得暧昧不明。
赵煦亲政后,对他们的忠诚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在赵煦看来,朝堂大臣必须对自己绝对忠诚,方能委以重任,而吕大防、刘挚等人的立场问题,让赵煦果断地将他们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
而吕惠卿其人,野心勃勃,犹如一只时刻觊觎着更大权力的猛虎。
他在过往的政治生涯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行事风格与赵煦所期望的臣子形象大相径庭。
而且在赵煦派出程颐求助之时,吕惠卿的态度还是十分暧昧,所以赵煦深知,若任用吕惠卿,极有可能引狼入室,让朝堂陷入无休止的权力争斗之中。
因此,尽管吕惠卿有一定的能力和政治经验,赵煦也只能忍痛割爱,将其弃用。
在对这些朝堂旧臣进行一番审视与考量后,赵煦深知,要想真正掌控朝政,打造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必须启用一批新人。
而此时,程门的年轻人进入了他的视野。
程门有八子,个个才华横溢,在当时的学界和士林之中颇具声名,可谓是一时之选。
赵煦认为,这些年轻人尚未被朝堂上的腐朽风气所沾染,且他们对程门学术的尊崇,使得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易于掌控和引导。
于是,赵煦开始有条不紊地对程门八子委以重任。
倪咏志被授予枢密院都承旨这一关键职位,成为枢密院首席事务官。
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政机要的核心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倪咏志负责军政机要文书的传递,在枢密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内外事务,并且常常能够参与到军事决策的讨论之中。
他直接对接枢密使这一最高军事长官,掌握着大量的军情机密。
赵煦通过任用倪咏志,成功地在枢密院安插了自己的心腹,得以对枢密院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从而牢牢把控住国家的军事大权。
薛嘉怡则被授为三司判官,分管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的具体事务。
三司主管着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盐铁关乎国家重要资源的管控与收益,度支负责统筹国家的财政收支,户部掌管着全国的户籍、土地和赋税等事务。
薛嘉怡凭借这一职位,实际上操控着国家的财政收支和赋税政策。
赵煦任用薛嘉怡,让自己对国家财政有了直接的掌控力,为后续推行各项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尹之贤被任命为首都开封府推官,担任开封府的司法、行政副手这一要职。
开封府作为北宋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位特殊且重要。
尹之贤主管开封府的司法审判工作,负责审理各类重大要案,同时还肩负着管理京畿地区事务的重任。
赵煦将尹之贤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既能确保首都地区的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又能通过他及时了解首都及周边地区的民情政情,加强对京畿地区的管控。
除了以上三人,程门八子中的另外几人也分别被授予重要职位。
有的被授为御史,御史作为监察百官的重要力量,能够对朝堂上的官员行为进行监督和弹劾,确保官员们奉公守法,维护朝堂的清正廉洁。
还有的被任命为走马承受,他们负责向皇帝直接汇报地方上的军事、民政等重要事务,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就这样,赵煦通过对程门八子的精心任用,逐步在朝堂的各个关键部门安插了自己的势力,成功地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为他亲政后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便在赵煦紧锣密鼓巩固自己的权力之时,此时的高太后被强行夺回权力之后,又是惊惧又是懊恼,竟是第二天便卧病不起了,而且在半月之后便去世了。
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朝堂上下激起层层涟漪。
虽说高太后掌权时手段强硬专断,可她毕竟主政多达七八年时间,在朝中也不乏旧部。
这些人听闻太后去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往昔权势的追思,又对未来局势充满迷茫。
赵煦得知高太后离世,表面上维持着天子的庄重肃穆,可内心深处,那压抑许久的复杂情绪悄然涌动。
高太后长期压制,曾让他备受煎熬,如今太后逝去,他既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又隐隐担忧太后旧部趁机生事。
朝堂之上,大臣们对高太后的离世反应各异。
那些曾在高太后羽翼下获得利益的官员,纷纷收敛神色,生怕因情绪表露不当而触怒新掌权的赵煦。
而一些曾被高太后打压,或是一心拥护赵煦亲政的臣子,则暗自欣喜,期待着新皇能大刀阔斧改革,开启全新的政治局面。
与此同时,关于高太后的死因,坊间开始流传起各种小道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