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布局!
第四百一十六章 布局! (第1/2页)说来话长,但大宋朝廷的剧变是很快便完成了,快得让被困在长安城的文彦博在听到消息之后也忍不住愕然。
这段时间文彦博坐镇长安以应付静塞军的进攻,等收到朝廷的新的命令时候,才发现高太后的统治已经落幕,而小官家赵煦已经成为大宋的真正领导者。
文彦博收到的是官家赵煦的鼓励,赵煦鼓励他全力守住长安,后方自有官家为他筹谋,只要守住长安,那么文氏将可以保得延绵的荣华富贵。
文彦博看了一下手中的信函,用的是明黄色的宣纸,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一看便是赵煦亲笔所书:
“朕深知老相公于长安御敌,艰难异常。
静塞军来势汹汹,然老相公素有威名,朕对相公之能,深信不疑。
长安乃我大宋西北要地,关乎国之安危,祖宗基业,不容有失。
相公全力守城,朕于后方,定当为相公筹谋粮草、调配兵力,做相公最坚实之后盾。
若相公能守住长安,击退贼寇,文氏一门,世代荣华,朕必不负!
且如今朝堂革新,朕亲掌大权,正欲大展宏图,老相公之功,于朕之大业,至关重要。
望老相公奋勇向前,不负朕望。”
文彦博读罢,长叹一声,将信函置于案几之上。
他心中清楚,赵煦此举,既是鼓励,也是施压。
如今朝廷大变,赵煦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守住长安,便是他眼下最为渴望的功绩。
长安之战的胜利有助于巩固赵煦的统治地位。
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会让朝廷内部的反对声音减弱,使臣民对新君的领导能力充满信心,从而加强赵煦对朝政的掌控力,稳定大宋的政治局势。
相反,失败可能引发朝廷内部的政治动荡,高太后旧党的势力可能会借此机会对赵煦的统治进行质疑和攻击,导致朝廷内部党争加剧,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长安对于大宋朝来说太重要了。
若宋军在长安之战中获胜,将巩固大宋在西北的防线,使长安这一战略要地成为抵御外敌的坚实堡垒,增强大宋在西北边境的军事威慑力。
反之,若战败,长安沦陷,大宋西北防线将出现重大缺口,敌军可长驱直入,威胁关中乃至更广阔地区的安全,导致宋军不得不重新调整防线,收缩兵力,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长安之战若是胜利,势必会提升宋军的士气和信心,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同时也能使大宋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更加主动,有机会进一步拓展领土或巩固边疆。
若是失败,则会削弱宋军的实力,导致兵力损失、装备损毁,使大宋在与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来重建军队,恢复军事平衡。
除了这两个影响之外,长安之战的胜负之影响之深远,是难以估计的。
一旦长安失守,西北边境地区的经济将遭受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或内迁,导致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或向内转移。
而长安失守将会造成人口的伤亡和流离失所。
若胜利,可通过妥善安置流民、恢复生产等措施,逐渐恢复社会秩序和民生。
但如果战败,大量难民涌入内地,届时连内地都要因此而混乱不堪!
文彦博正是明白这一点,因此也明白赵煦为什么在清除了吕大防等后党骨干之后,还愿意留着自己,甚至不惜以文氏满门的荣华富贵来激励自己。
无他,长安太重要!
便在文彦博思索之时,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员偏将匆匆入帐,单膝跪地:“启禀老相公,前线传来战报,静塞军今日又增派了兵力,对我军防线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击。”
文彦博眉头紧皱,问道:“我军伤亡如何?防线可还稳固?”
偏将回道:“我军将士拼死抵抗,伤亡不小,但防线暂时还能坚守。只是敌军攻势太过凶猛,长此以往,恐难以支撑。”
文彦博站起身来,在帐中来回踱步。
他深知,长安之战,已然到了关键时刻。
若能守住,不仅能解朝廷之危,还能让自己在新皇面前立下不世之功;
可若守不住,不仅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还将成为大宋的罪人。
想到此处,文彦博咬了咬牙,对偏将说道:“传令下去,全军将士务必死守防线,任何人不得后退一步。
若有临阵脱逃者,军法处置!再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周边州县,征调民夫,补充兵力,同时催促粮草尽快运往前线。”
偏将领命,迅速出帐而去。
文彦博走到营帐门口,望着远处硝烟弥漫的战场,喃喃自语道:“官家啊官家,老臣为了大宋,为了你,也只能拼上这把老骨头了……”
……
长安城外,静塞军的营帐错落分布,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苏允端坐在主帅大帐之中,帐内布置简洁,一张宽大的案几上堆满了军事文书与地图。
他身着黑色劲装,剑眉下的双眼透着冷峻与深邃,正等待着郑朝宗派来的信使。
不多时,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被引入帐中。
他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先生,郑将军派我前来向您汇报军情。”
苏允微微点头,目光如炬地看向信使,沉声道:“起来说话。
我交代给你们的任务,进行得如何了?
先说说那渭河桥梁,派出去的轻骑兵可把它破坏了?”
信使赶忙起身,恭敬回道:“先生,郑将军已经依您的吩咐,挑选了五百精锐轻骑兵。
他们趁着夜色掩护,悄悄摸向渭河桥梁。
那守桥的宋军本就松懈,我军骑兵突然杀到,一阵猛攻。
宋军还没反应过来,我军便已在桥上多处安置了火药。
随着几声巨响,渭河桥梁中段塌陷,彻底没法用了。
如今宋军的粮草补给,想要通过渭河运到长安,已是不可能的事。”
苏允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接着问道:“那在长安城外挖掘壕沟、设置鹿砦,防止守军突围这事呢?完成得怎样?”
信使神色振奋,继续说道:“先生放心,这任务也顺利完成。
郑将军安排了大量士兵,没日没夜地挖掘壕沟。
那壕沟挖得又宽又深,宽处足有两丈,深处也有一丈有余。
挖出来的土,都堆在靠近我军这边,还垒起了简易的土墙。
在壕沟外沿,我军依照您的指示,密密麻麻地设置了鹿砦。
那些鹿砦都是用尖锐的木桩制成,深埋地下,尖头朝上。
宋军若想突围冲过,定会被扎得人仰马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