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52章 王朗

第652章 王朗

第652章 王朗 (第1/2页)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通晓经书,拜为郎中、菑丘县长。
  
  杨赐去世,王朗辞官为其守孝,后徐州刺史陶谦推举其为茂才,又迁任会稽太守。
  
  任职期间,王朗很受当地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江东枭雄孙策进攻会稽,王朗战败,逃亡路上被抓而投降,孙策看重他没有杀害他。
  
  王朗拒绝为孙策效力,此后展转数年流浪,被丞相曹操征召,才回归朝廷,官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一向治罪从轻。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王朗升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等其登基称帝,王朗又改任司空,封乐平乡侯。”
  
  “魏明帝曹叡继位,王朗又被封为司徒,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曰成侯。其子王肃袭爵。”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华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
  
  “王朗学识渊博,生平著作《孝经》《易》《春秋》《周官》等。他位列曹魏三公之一,多次劝谏君王,与民休息,强大国家,深得魏国执政者看重。”
  
  “魏文帝曹丕认为,王朗位列三公,是一代伟人,后来者再难有能承继他们事业的。”
  
  “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王朗,认为他博学多才,是俊伟之才。”
  
  “王朗在魏国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因为通晓经书,被拜为郎中,后升任菑丘县长。”
  
  “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官为其守丧。守丧期满他被推举为孝廉,公府征召王朗为官,他没去。”
  
  “徐州刺史陶谦考察王朗过后,推举其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汉献帝刘协在长安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控制,当时王朗担任廉治中,他与别驾赵昱等人劝说陶谦,去为汉献帝效力。”
  
  “陶谦应允,命赵昱拿着奏章奔赴长安。”
  
  “汉献帝对此十分赞赏,升陶谦为安东将军,赵昱封为广陵太守,而王朗则是担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任职四年,很受当地人民爱戴。”
  
  “他初到会稽时,见当地百姓还在祭祀秦始皇,将其木制雕像,与夏禹放在一个庙庭。”
  
  “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应该祭祀他,于是将这种祭祀行为取消了。”
  
  “建安元年(196年),横扫江东一带的孙策渡江来攻打会稽(今浙江绍兴)。”
  
  “王朗的手下,功曹虞翻认为他们打不过孙策,不如暂避锋芒。”
  
  “而王朗拒绝此提议,他认为自己身为汉吏,应该要保住会稽,于是举兵与孙策交战。”
  
  “孙策数次渡水攻打王朗据守的固陵,始终无法攻克,最终孙策的叔叔孙静献策,让他攻其不备。”
  
  “孙策一边布置火堆迷惑王朗,一边派兵偷袭,王朗得知后,派原丹杨太守周昕等人率领军队去迎战,大败,会稽被孙策攻取。”
  
  “王朗乘船逃跑,到了东冶,被孙策的军队追上,再次战败,王朗于是投靠孙策。”
  
  “孙策认为他是个儒雅的人,并没有加害他。”
  
  “孙策当时让手下张昭去劝说王朗为他效力,王朗不肯屈从,于是被留置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
  
  “此后王朗四处流浪,朝不保夕,但他收容体恤亲友旧属,从他们那里获取的东西很少,为人有道义。”
  
  “后来,东汉权臣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便从曲阿出发,辗转江海,”
  
  李白:说起王朗这个名字,相信对三国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对他都不会感到太陌生。
  
  他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曾在江东任会稽太守,算是一位诸侯,并曾一度与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为敌。
  
  在被孙策打败以后,王朗逃往中原,在曹操麾下效力,为曹氏一族篡汉立下诸多功劳,成为曹魏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并官居朝中司徒。
  
  不过,王朗在大众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事迹,还是在于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骂战”。
  
  他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随大都督曹真等人出征,兵至祁山,并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
  
  然而,貌似德高望重的王朗,却在言辞上完全怼不过诸葛亮,不但被后者的唇枪所刺得体无完肤,还搞得自己急火攻心,气血翻涌。
  
  盛怒之下居然连马都骑不稳,当场摔落地上,即刻“阵亡”。由此留下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精彩典故……
  
  就这样,王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一个“老而无用”的负面印象。
  
  感觉他是空居高位,却无才学,就连骂人都骂不过,自己反而被怼得哑口无言。
  
  尤其是在诸葛亮正面高大的伟岸形象笼罩下,他简直就是一老朽蝼蚁,只能是口吐献血,被骂到坠马气亡的下场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否也是这样一幅恬不知耻,被活活骂死的形象?
  
  其实,关于“诸葛阵前骂死王朗”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在中虚构的桥段。
  
  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根本没有记录过王朗随军出征,并且与诸葛亮阵前舌战的过程。
  
  甚至无法证明他二人在有生之年,到底有没有会过面……
  
  至于王朗本人,史书记载上的他不仅才智过人,严谨慷慨;
  
  而且常年恭俭节约,体恤百姓,注重民生,政绩斐然,可谓是当世之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子孙也纷纷入仕,官运亨通,可谓是家族兴旺。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王朗王司徒,绝不是那个在中被骂死的丑角。
  
  由此可以看得出,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是肯定不低的。
  
  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
  
  在这篇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
  
  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本名王严,字景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