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夏侯玄
第651章 夏侯玄 (第1/2页)夏侯玄的先祖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族祖父夏侯惇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
堂叔祖夏侯渊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父亲夏侯尚官至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封昌陵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夏侯尚死后,夏侯玄继承了爵位。
夏侯玄年轻时有名气,二十岁就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230年),被品评为四聪八达之一。
一次,夏侯玄到宫中觐见魏明帝,因与魏明帝曹叡皇后之弟毛曾同坐而感到羞耻,面露不悦之色,而被魏明帝忌恨,降职为羽林监。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驾崩,少帝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
“由于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屡获提拔,一路升迁到散骑常侍、中护军。”
“夏侯玄在担任中护军期间,选拔任用的武官都是当世的俊杰,后来大多成为州牧、郡守这样的高官。夏侯玄选拔人材的标准也成为了后世效仿的模式。”
“一次,司马懿向夏侯玄询问时事,夏侯玄回复了三点建议:第一,限制“中正”干预政府用人的权限,发挥吏部的作用。”
“这样各部门、各级官员各尽其责,克服选官过程中的流弊。”
“第二,将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节约政府开支,办事效率。”
“第三,改革奢侈的服装制度。司马懿认为这些建议都很好,但以这些都是旧习,一下改变不宜,且要等待贤能的人来解决为由没有施行。”
“夏侯玄又写信给司马懿,称既然看到了这些弊端而不去实行改革,真让人难以理解。””
“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授给符节统领雍州、凉州等地军事。”
“夏侯玄征召李胜担任长史,李胜与尚书邓飏为了让曹爽能立威名于天下,劝他伐蜀。”
“司马懿想劝阻他们,但是没有成功。同年三月,曹爽西行到长安,发兵十万,与夏侯玄一起从骆谷攻入汉中。”
“汉中的守军不足三万人,将领们个个惶恐,打算坚守不出,等待涪县的援兵。”
“只有王平称,涪县距离汉中将近一千里,如果坚守,援军还未到,城池便会失守。”
“要先派遣护军刘敏率军占据兴势(今陕西洋县北),自己率军在后面拒敌。”
“如果魏军分兵攻击黄金谷(兴势东),自己便亲自迎战。”
“这样与魏军周旋,耗费时间,等待涪县的援军,才是上策。”
“刘敏便依此而行,率所领部队占据兴势,并漫山遍野插上战旗,连绵一百余里。”
“闰三月,蜀汉后主刘禅发兵救援。曹爽、夏侯玄率军到达兴势后,久攻不下。”
“这时,后勤补给又跟不上,加上蜀军援军又到,于是参军杨伟劝曹爽撤军,与李胜、邓飏发生争执。”
“此时,司马懿给夏侯玄去信,分析形势,说明厉害,劝其速速撤军。”
“夏侯玄便于曹爽商量后,五月率魏军撤退。但由于蜀军占领有利地形,魏军经过苦战才得以撤回。”
“此次攻蜀,不仅没有成功,还白白折损了大量的军士和物资。”
“此后,夏侯玄和曹爽常因此受到众人的讥笑。””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解除了官职。”
“后被逮捕入狱,不久曹爽被诛灭三族。曹爽被诛后,夏侯霸想叫夏侯玄跟自己一起投奔蜀汉,被夏侯玄以不会为了苟活而投奔敌人为由拒绝。”
“之后,雍州刺史郭淮接替征西将军之职,夏侯玄被司马懿召回京城担任大鸿胪,几年后又升任太常。”
李白:夏侯玄是夏侯渊堂侄夏侯尚的儿子,曹叡时代,夏侯玄不受重用,只担任过黄门侍郎和羽林监。
曹叡去世后,夏侯玄的表兄弟曹爽掌权,夏侯玄开始得到重用,担任过中护军,负责武将选拔与监督管制,职责很重要。
正始年间,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相当于曹魏西部军区司令官,掌控着整个关中及雍州、凉州一带的魏军。
从曹操时代开始,曹魏南方的三大军分区都是最有权力和地位的,分别是:荆州军分区、合肥及淮南军分区、雍凉军分区。
曹操时代,夏侯渊是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曹丕时代,
曹真担任这一官职,曹叡时代,诸葛亮北伐之际,曹真去世,司马懿被调过来担任这一官职。
到了曹芳时代,曹爽掌权,夏侯玄则成为雍凉一带军分区的一把手,手下大概有数万兵力,
估计也就是三四万人,应该没有10万人,曹爽联合夏侯玄发动兴势之战时,也不过六七万人。
如果有战事,朝廷可能会增兵,如果没有战事,夏侯玄所掌控的边防军估计就是三四万人,曹魏不可能让10万去防备蜀汉,要知道整个曹魏也不过三四十万兵力。
高平陵政变时,作为曹爽表弟的夏侯玄居然按兵不动,随后不久,司马懿把夏侯玄调到朝廷担任大鸿胪,后改任太常,这完全就是明升暗降。
夏侯玄与曹爽的关系不一般,两人是表兄弟,夏侯玄能够担任征西将军,那也是曹爽的安排,不是因为夏侯玄真有能力。
司马懿正是忌惮夏侯玄与曹爽的关系,才把调到朝廷,这一招很厉害,没有办法破解,
夏侯玄如果不愿意去,只能起兵叛乱,那司马懿就出师有名,夏侯玄如果去了,就没有兵权,一样任由司马懿处置。
夏侯玄最终选择了听从安排,放弃兵权,到朝廷担任没有任何实权的大鸿胪和太常,那么问题来了,夏侯玄既是雍凉军分区一把手,他为什么不起兵反抗司马懿?
很多人认为司马懿高平陵政变能成功,那么别人政变也有成功的可能,这可不一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