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七章 前辈功业
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七章 前辈功业 (第1/2页)“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大都元曲名家作曲时用韵情况编著的《中原音韵》和《广韵》系的韵书比较起来,其韵部大大简化,只有19个;声母浊声消失,入声也派入平上去3个调类里去了。《中原音韵》直接反映了大都当时的口语读音。”
“洪武八年,朱元璋以旧音出江左,多失正,命乐韶凤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乐韶凤等人参考《礼部韵略》等书,并根据当时中原雅音,对旧韵的韵部进行了大胆改革,经过归并分析之后,共得平上去声各二十二部、入声十部。乐韶凤等人所归并旧韵与《礼部韵略》、《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等机械地合并韵目有着本质的区别,书成,被朱元璋命名为《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成书在《中原音韵》五十一年之后,虽然都是反映中原语音,但是《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在声母的清浊、韵母的归字和入声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中原音韵》依据的是‘古法’,在当时更多属于‘南音’,与《洪武正韵》所反映北方读书音产生了巨大差异。因此《洪武正韵》其实也是中国官修韵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尽量减少了‘古韵’的影响,而将‘今韵’也纳入了韵书当中。”
“当时还有宁献王朱权作《琼林雅韵》,卓从之作《中州乐府音韵类编》,朱权曾孙朱谋玮作《骈雅》,是中国第一部收集、训解双音词的专著,把凡是两字成为一义、或字异义同的词都类聚加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此外还著有《六书本原》、《六书著论》、《六书贯玉》、《字原表微》、《说文质疑》、《说文举要》、《古文奇字辑解》,《古音考》、《七音通轨》、《方国殊语》等书。”
“同期吴元满著有《六书正义》十二卷、《六书总要》五卷、《六书溯原直音》二卷、《谐音指南》一卷。其《六书溯原直音》二卷所采用的直音系统,反映了当时北方的读书音。”
“万历时期,梅膺祚著有《字汇》十四卷,流行极广,该书按部首编排,将许慎《说文解字》根据汉字意符所定的540部首,改并为214部首;”
“《字汇》为中国字典编纂法奠定了基础。后来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清代张玉书等人奉敕编纂的《康熙字典》以及民国年间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都按照《字汇》的体例编定,对汉字规范作出了贡献。”
“明末方以智作《通雅》五十二卷,李当秦著《文学订讹》二卷,施端教著《六书指南》二卷,吕明伦著《字郛》二卷,方中通著《篆隶辨认》二卷,《音韵切衍》二卷,《古今释疑》十八卷;方中履著《切字释疑》一卷;濮阳涞著《韵学大成》四卷,程元初著《律古词典赋叶韵》十二卷,吴继仕著《音声纪元》六卷,汪九漪著《七音类集述》。”
“清代小学人才辈出,著作如林。江永、戴震、江有诰等人对上古音、中古音的构拟和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特别在乾嘉时期,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主张‘精核之考据’,从而扫除了传统小学研究之积弊,使清朝小学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