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六章 验,校,刊,创
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六章 验,校,刊,创 (第1/2页)“辜院长,这几届学生的声韵学成绩倒是不错,是不是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啊?”辜开来是此次答辩的导师组长,梁教授现在联想起了这个问题:“要是有什么好办法,可别藏着掖着哟……”
“我能有什么好办法?这两年我们学校同学的声韵学成绩能够提高的这么快,就是肘子说的那办法,学粤语,唱粤语歌。”辜开来笑道:“粤语绝不等同于中古声韵学,但是它固有的特点,却可以用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比如刚刚所说的《平水韵》下平一先,下平十四盐,下平十五咸,在普通话里很难区别,按照以前的教学经验,基本只能靠死记硬背。”
“现在不一样了,这些韵部在粤语里的区别就好像楚河汉界一样,可以说泾渭分明。”
“我们当然不能草率地认为粤语就和中古汉语发音相同,但学会了它,对于同学们掌握各个韵部之间的区别,帮助记忆各个韵部的汉字,却是具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是同学们都热爱学习的语言。”辜开来笑道:“肘子根据韵部的特点,挑选了一些歌曲,这些歌曲很流行,也很好听,同学们学起来兴趣不是一般大,主动性很强。”
“所以声韵学这头我们以前视作畏途的‘拦路虎’,在现在同学们的眼里,倒成了马戏团钻火圈的了。用看马戏主动性来学习,什么功课学不好?”
这话说得俏皮,但却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大家都不由得莞尔。
“现在有了这个数据库后,自学声韵学就成了可能,同学们完全可以自行参考书籍,结合音频资料,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这对于我们推广古汉语声韵这门学问,是有着革新性的意义的。”徐教授点头表示认可:“那研的方面呢?”
“研这个方向,最大的课题,当然就是中古音推拟。”周至说道:“验,校,刊,创。”
“小学之学,始于先秦,秦统一六国以后,出现了一些童蒙识字课本,小学开始萌芽。刘汉政权建立之后,隶书逐渐代替小篆,有许多字的古音古义已不被一般读书人所理解;同时汉时及其以后政策大力提倡儒学,鼓励知识分子著书立说,于是产生了一大批有关儒家经典的注解,小学遂兴,出现了许多训诂传注和字汇式的著作。”
“三国时期,嵇康著《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曹彦著《字义训音》七卷、《古今字苑》一卷,今虽均不传,但我们也可以从历史记录中了解到小学之学发展的进展。”
“魏晋以降,朝代几经更替,至唐六百多年,小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此期学术界佛、儒、道三家鼎立,且相互影响,因此训诂学对文献资料的注解范围也随之扩大,遍及经、史、子、集以至于佛家经典;另外前代对古书的注解文字传到此时也不易读懂,于是又产生了兼释经、注的义疏之学。但同以前相比较,此期有很多训诂学家在讲训诂的同时,往往兼杂一些玄学。音韵学随着佛教的传入、梵文的翻译和韵文的流行而开始兴盛,一跃成为此期小学发展的最主要特点。”
“成果方面,有戴逵《五经大义》;曹耽《礼记音》一卷、《春秋左氏音》四卷。南朝梁何胤《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不过传到现在,只有《毛诗隐义》、《礼记隐义》各一卷,在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上游留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