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启程
第10章-启程 (第1/2页)压抑已久的泪水,如同初春解冻的江河,又似决堤的洪流,再也无法遏制地从拾穗儿那双清澈却承载了太多苦难的眼眸中滚落。
这泪水包含了太多太多——有深夜苦读时炭笔磨破指尖的刺痛,有因视力模糊而不得不将脸几乎贴在沙盘上的酸楚,有被人嘲笑“沙窝里想飞出金凤凰”时的屈辱,更有对奶奶佝偻身影和深夜里微弱叹息的无尽心疼。
此刻,这所有的委屈、辛酸,混合着“状元”二字带来的巨大震撼、难以言喻的喜悦以及即将离别的愁绪,如同沸腾的岩浆,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她蹲在屋后那个熟悉的角落,背靠着冰冷却能给她一丝依靠的土墙,肩膀因为无声却剧烈的抽泣而微微耸动。
那本被她视若生命的练习册,被她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抱在怀里,粗糙的、甚至带着毛刺的封面硌着她单薄的胸口,带来一丝尖锐而真实的痛感。
这痛感奇异地安抚着她,仿佛在提醒她,眼前这一切——震天的锣鼓、红艳艳的喜报、军官和教授们赞许的目光——都不是她因过度渴望而产生的幻觉,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奇迹。
她的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练习册边缘因反复翻阅而卷起的毛边,那上面似乎还残留着无数个夜晚,就着摇曳的油灯光芒,她与一道道难题搏斗时留下的汗渍与体温。
阿古拉奶奶一直静静地站在不远处,布满皱纹的脸上交织着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
看到孙女哭得几乎喘不过气,她颤巍巍地挪动脚步,蹲下身来。
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她年迈僵硬的膝关节和劳损过度的腰背来说,已颇为吃力,甚至能听到骨骼发出的轻微“嘎吱”声。
但她浑然不觉,她的全部心神都系在眼前这个哭成泪人儿的孩子身上。
她没有立刻说话,浑浊却深邃的眼睛里溢满了心疼。
她只是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像千年胡杨树皮一样粗糙干裂的手,动作缓慢却异常坚定地,将孙女单薄而颤抖的身体,轻轻地揽进了自己温暖干瘦的怀抱。
一瞬间,一股熟悉的、混合着戈壁阳光、泥土尘埃、淡淡炊烟以及奶奶身上特有体味的气息,将拾穗儿牢牢包裹。
这味道,曾在她无数个饥寒交迫的夜晚给她温暖,在她受挫沮丧时给她安慰,是她十八年生命里最坚实、最安心的依靠。
奶奶的手,先是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温柔,一下一下,轻柔地拍着拾穗儿的背,节奏缓慢而沉稳,仿佛在安抚一个受惊的婴儿,又似在为她过去十八年所走过的每一步艰难路途,做着无声的抚慰。
随后,那双饱经风霜的手缓缓下移,小心翼翼地握住了拾穗儿那只因为长期握炭笔、拉犁耙而指节有些变形、手心纹路里早已浸满了洗也洗不掉的炭黑印记的手。
奶奶的手指,带着岁月磨砺出的温度和粗糙的质感,一遍遍、极其耐心地摩挲着那些深嵌入少女肌理的黑色纹路。
她的触摸如此专注,仿佛不是在抚摸一只手,而是在阅读一部无字的史书,上面记录着孙女每一个浸透着汗水与坚持的日夜:那是在沙地上演算时手指与粗粝沙粒的摩擦,是在灶膛边借着火光看书时不小心抹上的炭灰,是紧握锄头开垦贫瘠土地时留下的印记……
这每一道纹路,都是一道刻骨铭心的年轮,都是通向今天这个奇迹的铺路石。
“哭啥。”
良久,阿古拉奶奶的声音才响起,低沉沙哑,像被戈壁风沙磨砺了千万年的石头相互摩擦,却蕴含着一种奇异的、能穿透一切悲伤、让人心安的力量。
“我娃出息了,考上了状元,这是天大的喜事,是咱金川村几辈子都没出过的大喜事!该笑,该大声笑才对。”
她的语气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责备,只有那深不见底的心疼,和一种历经漫长黑暗终于看到曙光后的、深沉如海的欣慰。
她那布满皱纹的眼角,其实也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只是她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她要把所有的坚强和祝福都留给孙女。
拾穗儿没有抬头,她把脸更深地埋进奶奶散发着熟悉气息的怀抱里,像一只终于归巢的、寻求庇护的雏鸟,用力地蹭了蹭。
眼泪和鼻涕或许都蹭在了奶奶那件打满补丁、洗得发白的旧棉袄上,但谁会在意呢?
她没有像奶奶说的那样立刻笑起来,那巨大的情感波动,那足以颠覆她过去整个世界的狂喜与离愁,岂是一个简单的笑容所能承载?
但奇异地,那汹涌澎湃、几乎要将她淹没的泪水,却在奶奶这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的拥抱和温柔至极的抚触中,慢慢地、一点点地止住了势头。
她只觉得胸口那块堵了不知道多久、沉甸甸的、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的巨石,仿佛在“状元”二字响彻戈壁滩上空的那一刻,就被一股无形的巨力猛地移开了。
此刻,在那巨石原本盘踞的位置,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一种巨大的、空落落的感觉交织着,席卷了她的全身。
她一时有些无所适从,仿佛失去了重量的牵引,却又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一个时代,结束了。
那个属于戈壁滩、属于沙土演算、属于奶奶的油灯和叹息的时代,正缓缓落下帷幕。
而一个崭新的、充满未知却也充满希望的时代,正伴随着越野车的引擎声,向她迎面扑来。
院门口,张建军教授静静地伫立着,如同一棵扎根于地的白杨。
他没有出声催促,脸上带着军人特有的刚毅,但眼神中却流露出深深的动容和理解。
他刻意将目光投向远方,像一个沉默而可靠的哨兵,守护着这离别前最后的、珍贵无比的温情时刻。
他抬头望向戈壁辽阔的夜空,发现那场肆虐了半夜、仿佛要洗净天地间所有尘埃的急雨,不知何时已经渐渐停歇,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温柔的雨丝,还在恋恋不舍地、轻飘飘地洒落,像是上天也为这女孩送行的眼泪。
浓厚的乌云正在缓缓散开、变薄,天边,在那天地交接的最深处,透出了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比坚定的鱼肚白。
那光芒还很羞涩,像是蒙着一层半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但已然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宣告了漫长而黑暗的夜晚的终结,黎明的脚步正不可逆转地临近。
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戈壁雨后特有的、清新而带着浓郁土腥气的味道,这味道里,似乎也夹杂着一种新生的气息。
几名教员开始轻手轻脚地、几乎是带着一种敬意地,将拾穗儿那少得可怜的行李搬上军绿色的越野车。
所谓的行李,简单得令人心酸:不过是几件叠得整整齐齐、却依旧掩盖不住破旧本质的衣裳——那是奶奶阿古拉在无数个油灯摇曳、光线昏黄的夜晚,就着微弱的光亮,用不知从哪里精心找来的、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碎布片,一针一线,补丁摞着补丁,勉强缝制而成的。
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老人对孙女全部的爱与牵挂,缝进了她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最深切的期望。
还有一个用洗得发白、甚至有些透明的旧床单仔细打包起来的、略显沉重的布包,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拾穗儿这些年视若珍宝的“草稿纸”——那些在沙地上写写画画后,被她小心翼翼收集起来、尽量平整过的沙土块,上面还隐约可见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演算过程。
阿古拉奶奶固执地要求带上这些。“留着,给我娃留个念想,”
老人用枯瘦的手摩挲着那个布包,眼神悠远而坚定,“看见它们,就别忘了这戈壁滩的风沙,别忘了你是从哪儿走出去的,别忘了咱的根。”
拾穗儿被一位面容和善、戴着眼镜的年轻教授小心翼翼地扶上了越野车。
她的脚步有些虚浮,仿佛踩在云端,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直到在硬朗的车座上坐定,她依然下意识地紧紧攥着怀里那本没有封皮、页面泛黄卷边的练习册,仿佛那是她的护身符,是她与过去十八年生命连接的唯一纽带,一旦松开,就会坠入虚无。
她的食指,无意识地、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纸页上那些密密麻麻、有些地方因为反复擦拭和修改而显得模糊甚至破损的字迹。冰凉的纸张和凹凸的笔触,传递来一种熟悉的、让她在陌生环境中感到一丝安心的质感。
车窗开着,戈壁清晨微凉的风,带着雨后湿润的草木气息(那是顽强生长的骆驼刺和沙枣树的味道)和远方未知世界的讯息,轻柔地拂过她滚烫的脸颊,吹动她额前有些枯黄却柔软的碎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