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寒门案首惊四方
第46章寒门案首惊四方 (第1/2页)府试结束,龙门再启。
考生们或垂头丧气,或志得意满,如潮水般涌出贡院。
关于那个“特许参考并举报主家的书童”的窃窃私语,
也随之在沭阳城的大街小巷流淌,
却大多带着看笑话的揶揄
——一个贱籍书童,能翻起什么浪花?
只怕是自取其辱!
然而,贡院深处,至公堂旁侧的阅卷房内,气氛却凝重如山。
灯火通明,香烟袅袅。
十数位被聘为此次府试同考官的州县学官与致仕老臣正襟危坐,
面色凝重地评阅着面前已糊名、誊录的朱卷。
房内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看到不堪入目之文而发出的无奈叹息。
提学御史周孚先周大人端坐主位,面色沉静,手指却无意识地轻叩着紫檀木案面。
他的目光,时不时会扫过被单独放置在手边的那份“玄字柒拾叁号”答卷。
“咳咳。”
一声干咳打破了沉寂,发言的是安东县学训导徐有仁,他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惯有的严肃与刻板。
他捻着颌下几缕稀疏的胡须,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诸位同僚,科考乃国家抡才大典,首重根基扎实,品行端方。
尤其经义,乃士子立身之本,万万不容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之徒混淆视听。”
他话音刚落,身旁几位与他交好,或同样持重的考官便纷纷颔首附和。
“徐训导所言极是。
如今一些年轻士子,书没读几本,便妄图解经,实乃哗众取宠。”
“正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还是稳字当头为好。”
气氛在几位保守派考官的一唱一和下,渐渐变得有些沉闷压抑。
周大人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听着。
初步阅卷评级已毕,各房开始推荐本房“高荐”之卷。
一位姓王的胖考官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讨好与自得:
“周大人,下官房中有一卷,经义纯熟,深得朱注精髓,诗赋亦工稳典丽,当为佳卷。”
他呈上的试卷,确实字迹端正,引经据典,四平八稳。
紧接着,一位姓李的瘦高考官也呈上一卷,捻须笑道:
“周大人,下官所荐之卷,策论引据翔实,文笔老练,尤其对水利之论,颇合经传古法,可见考生功底扎实。”
被呈上来的,多是一些经义功底扎实、诗赋工整、策论四平八稳之作,
符合一贯的取士标准,却鲜有令人眼前一亮者。
整个阅卷房内,弥漫着一种因循守旧、排斥异端的沉闷气息。
这时,徐有仁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注意。
他面色严肃,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周大人手边那份特殊试卷上,
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与质疑:
“周大人,老夫听闻,此次府试,竟有一奴籍书童混入考场,
还闹出举报主家的风波?
如此身份卑贱、心术不正之徒,
其文章纵然有些许巧言令色,又如何能登大雅之堂?
科举取士,首重德行,若让此等之人名列前茅,岂非玷污斯文,惹天下士子耻笑?”
他这番话,立刻引来了几位保守派考官的点头附和。
“徐老所言极是,德行有亏,文章不足观。”
“是啊,礼法不可废,尊卑不可逾。”
徐有仁见有人支持,底气更足,
他甚至没有要求翻阅那份试卷,
便已将其定性,在他看来苏惟瑾的答卷根本不值一阅。
周大人面色不变,目光却锐利地扫过徐有仁等人,并未直接反驳,
而是将手边那份朱卷递给了他下首另一位资历最老、以学问严谨且心胸开阔著称的致仕翰林陈老相公。
“陈老,您学问渊博,且看看这份。
经义部分,对《春秋》‘郑伯克段于鄢’的解读,颇有几分…奇峭之风,
似乎…并未完全遵循朱注。”
陈老相公接过试卷,扶了扶老花眼镜,初时神态悠闲。
然而,看着看着,他花白的眉毛渐渐拧起,嘴里发出“咦?”的一声。
“此子…胆量不小!”
陈老相公点着经义部分的一段,声音陡然拔高,立刻吸引了所有考官的注意。
“竟敢质疑朱注?
言‘克’字并非全然贬斥郑庄公之失德,
亦有彰显其政治手腕、维护国家稳定之意?
还引《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佐证,强调共叔段之咎?
这…这虽非正解,倒也能自圆其说,提供了一个新角度看问题…”
徐有仁闻言,眉头立刻皱成了川字,忍不住出声:
“陈老,此等言论,近乎妄议先贤,恐非学子之福啊!
若人人都如此肆意解经,圣人之道岂不乱了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