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第1/2页)

谁能想到,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诗人,离开江州后居然变了个样——不再是茅屋里愁眉苦脸的贬官,而是挽着裤腿、踩着泥巴,在杭州西湖修堤、在苏州挖河的“治水官”。
  
  白居易在江南的那几年,没写多少骂贪官的讽喻诗,却用一双手、一条堤、一条河,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了喝水、种地、运货的大难题。
  
  他在杭州修的白堤,不是现在仅供游人拍照的景观,是能挡水、能灌溉的“救命堤”;他在苏州挖的七里山塘河,不是仅供画舫穿梭的美景,是能让百姓运粮、浇地的“民生河”。
  
  更难得的是,他把治水时看到的江南春景,写进了《钱塘湖春行》,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里,藏的不只是风景,还有百姓日子变好的欢喜。
  
  杭州的难题:西湖水要么涝死、要么旱死,百姓愁得睡不着
  
  离开江州后,白居易去忠州当了两年刺史,公元822年,他被调到杭州当刺史。刚到杭州那天,他没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绕着西湖转了一圈——这一转,他就发现了杭州百姓最大的愁:西湖的水“不听话”。
  
  杭州这地方,靠西湖吃饭:天旱的时候,百姓要靠西湖水浇地;天涝的时候,西湖水又会漫出来,淹了田地和房子。可当时的西湖,没有像样的堤坝,也没有合理的放水办法——天旱时,湖里的水被附近的豪强偷偷截走浇自己的田,老百姓的田干得裂口子;天涝时,没人管排水,水漫出来,稻子全淹了,百姓蹲在田埂上哭泣。
  
  白居易找了几个老农聊天,老农叹气道:“白大人,您不知道,去年夏天天旱,西湖水快干了,我们天天去湖里挑水,路远不说,水还浑得很,挑回来得澄半天才能用。好不容易盼来下雨,水又多了,把我家两亩稻子全淹了,一年的收成就这么没了。”
  
  还有个卖鱼的渔民说:“西湖没堤坝,风大的时候,船都容易翻。上个月邻居家的船翻了,鱼全跑了,人差点淹死,现在还在家养伤呢。”
  
  白居易听着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他在长安当谏官时,总想着帮天下百姓,到了杭州才知道,百姓的苦不是写诗就能解决的,得实实在在修点东西、办点事。他当下就拍板:“我来杭州,别的先不管,先把西湖的水管好,让大家能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修堤治水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首先得有钱——修堤需要石头、木头、人工,这些都得花钱,杭州官府的库里没多少钱。白居易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商户募捐:“各位老板,西湖水好了,百姓能种地,能养鱼,你们的生意也能好起来,这是双赢的事,大家帮帮忙。”
  
  商户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官府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白居易就天天上门,跟他们算细账:“去年天旱,米价涨了一倍,你们卖布、卖酒的,生意是不是也不好做?要是西湖水好了,米价降下来,百姓有钱了,自然会买你们的东西。”慢慢的,有商户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钱的问题解决了,又有新难题:修在哪?怎么修?白居易没听手下官员的“拍脑袋建议”,而是亲自带着人,沿着西湖边跑了十几天,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手里拿着地图,在上面画满了记号。他发现西湖西北边的堤坝最破,经常漏水,而且这里是百姓田地最集中的地方,把这里的堤修好,能浇最多的地。
  
  确定了位置,他又琢磨怎么修:堤不能太高,太高了天涝时水排不出去;也不能太矮,太矮了天旱时挡不住水。他还在堤上修了几个水闸,天旱时把水闸关上,存住水;天涝时把水闸打开,排掉水。这样一来,西湖的水就“听话”了。
  
  白堤的诞生:不是景观是“救命堤”,百姓跟着一起干
  
  公元823年春天,西湖边热闹了起来——修堤的工程开工了。白居易每天都去工地,不是去当“监工”,是去跟民工一起干活:他帮着搬石头,虽然搬不动太大的,就搬小石子;他帮着和泥,手上全是泥点子,跟民工没两样;民工们渴了,他就让人送茶水;民工们饿了,他就让人送馒头。
  
  有个老民工跟他说:“白大人,您是刺史,不用跟我们一起干这些粗活。”白居易笑着说:“修堤是为了大家,我也是大家的一份子,怎么能不干活?”
  
  民工们听了,更卖力了。以前修堤,民工们总偷懒,觉得“这是官府的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可这次不一样,他们知道,这堤是为了自己能好好种地,能不再挨饿,所以都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
  
  修堤的时候,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有个豪强觉得修堤占了自己的地,带着家丁来闹事,不让民工干活。民工们都怕了,停下手看着白居易。白居易没慌,走到豪强面前,说:“这地是国家的,不是你的,修堤是为了百姓,你要是敢拦着,我就上报朝廷,治你的罪!”
  
  豪强没想到白居易这么硬气,又看周围的民工都瞪着他,怕了,赶紧带着家丁走了。民工们都拍手叫好:“白大人,您真厉害!以前这些豪强没人敢惹,今天您可给我们出了口气!”
  
  就这样,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堤坝终于修好了。这堤长三里多,宽两丈多,堤上种了柳树和桃树,远远看去,绿油油的柳树、粉嫩嫩的桃花,映着西湖的水,特别好看。百姓们不叫它“风景堤”,叫它“白公堤”(后来慢慢叫成了“白堤”),因为他们知道,这堤不是用来好看的,是用来救命的。
  
  堤修好的第一年夏天,杭州就遇到了天旱。白居易赶紧让人把水闸关上,存住西湖里的水。百姓们拿着水桶、扁担,去西湖边挑水浇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远路、挑浑水。有个老农看着自己田里绿油油的稻子,拉着白居易的手说:“白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这堤,我家的稻子今年就全干死了,我们全家都得饿肚子!”
  
  到了秋天,稻子丰收了,百姓们都提着新打的米,送到刺史府,说:“白大人,这是我们种的米,您一定要尝尝。”白居易推辞不过,收下了一点,又让手下把米分给了工地的民工。他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他发现,比写出千古名句更让人开心的,是看着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修堤,白居易还做了件长远的事——写了《钱塘湖石记》。这是一篇专门讲西湖水利管理的文章,他把怎么放水、怎么关闸、怎么防止豪强截水,都写得明明白白,刻在石头上,立在西湖边,让后来的官员和百姓都照着做。他说:“我总有一天会离开杭州,西湖的水得一直管好,这篇文章能帮大家记住怎么管水,就算我走了,大家也不用愁。”
  
  直到现在,《钱塘湖石记》里的很多方法,还能看出当时白居易的用心——他不是只解决眼前的问题,是想让杭州百姓永远能用上西湖的水。
  
  苏州的新挑战:挖条河难如登天,他带着百姓硬啃
  
  公元825年,白居易又被调到苏州当刺史。苏州跟杭州不一样,杭州靠西湖,苏州靠河——当时的苏州,没有一条像样的大河,百姓运货只能走小路,又远又难走;田里的水也排不出去,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淹。
  
  白居易刚到苏州,就有百姓来告状:“白大人,我们运点粮食到城里,得用小推车推,走小路要走半天,遇到下雨天,路滑得很,经常摔跤,粮食都撒了。要是能有一条河,我们用船运,就方便多了。”
  
  白居易听了,就去苏州城里城外转,发现城西有座山,叫虎丘山,山下有很多小溪,要是能把这些小溪连起来,挖一条河,就能从虎丘山一直通到城里,既方便运货,又能浇地。他跟手下官员商量,官员们都摇头:“白大人,挖河太难了,需要的人太多,而且苏州的土硬,不好挖,以前也有人想挖,都没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