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六十八章 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

第六十八章 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

第六十八章 白居易写“离离原上草”的诗仙, (第2/2页)

还有一次,湘灵的弟弟病了,发着高烧,家里没钱请大夫,湘灵的娘只能用偏方,给弟弟敷草药,急得直哭。白居易知道了,就跑回家,把母亲给他攒的买纸笔的钱(其实是父亲偶尔给的零花钱)拿出来,送给湘灵家,请大夫。湘灵的娘握着白居易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湘灵和她家人的生活,成了白居易最早的创作灵感。他写过湘灵喂猪的样子:
  
  “湘灵喂猪食,猪儿哼唧唧。
  
  一勺又一勺,盼它长得肥。”
  
  写过湘灵爹种地的辛苦:
  
  “农夫日当午,汗湿田中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这句被他写进了《悯农》的草稿里)
  
  这些小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家常话,全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可正是这些小诗,让白居易明白:诗歌不是写给当官的看的,不是写给文人雅士看的,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是用来记录他们的苦、他们的乐、他们的生活的。
  
  后来,白居易离开符离去长安赶考,临走前,湘灵送了他一双自己做的布鞋,说:“你路上穿,别冻着脚。到了长安,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就像你以前写的那样。”白居易接过布鞋,点了点头,说:“我会的,我一定不会忘。”
  
  这双布鞋,白居易穿了很多年;湘灵和她家人的故事,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写《长恨歌》《琵琶行》,里面有很多底层人物的影子,其实都离不开少年时在符离,湘灵带给她的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记忆。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里的韧劲,震动长安文坛
  
  在符离的日子,白居易一边跟着母亲苦读,一边写老百姓的小诗,诗才慢慢被人知道。到了16岁那年,父亲觉得他该去长安见见世面,考考功名,就凑了点钱,让他去长安。
  
  临走前,白居易去了城外的古原。古原上长满了野草,风一吹,野草晃来晃去,特别有劲儿。他想起逃荒时看到的野草,想起符离田埂上的野草,想起母亲说的“野草冬天蔫了,春天还会再长”,心里有了灵感,就写了首诗,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是这么写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最绝的——野草就算被野火烧了,根还在,春天一到,又能长得郁郁葱葱。
  
  白居易写的哪里是野草?是底层百姓的韧劲啊!就像他们一家人,在战乱里差点活不下来,可还是熬过来了;就像湘灵家,再穷再苦,还是努力种地、生活;就像所有的老百姓,不管遇到多少灾荒、战乱,还是会顽强地活下去。
  
  到了长安,白居易拿着这首诗,去拜见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一开始没把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当回事,笑着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意思是“长安物价高,想在这儿活下去可不容易,你一个小毛孩,还想当诗人?”可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一下子亮了,赶紧站起来,拉着白居易的手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活下去太容易了!你真是个天才!”
  
  顾况把这首诗传给长安的文人看,大家都赞不绝口:“这孩子年纪轻轻,居然能写出这么有力量的诗!”“‘野火烧不尽’这一句,写尽了百姓的韧劲,太了不起了!”很快,《赋得古原草送别》就传遍了长安文坛,连有些官员都知道了,说“白季庚家的儿子,是个有出息的”。
  
  白居易站在长安的街头,听着别人夸他的诗,心里却没多少高兴——他想起的不是自己的才华,是符离的野草,是湘灵家的辛苦,是逃亡路上的百姓。他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不管能不能考上功名,不管能不能当上官,都要一直写老百姓的事,用诗歌反映他们的苦难,替他们说话。
  
  这就是白居易“为人生而诗”的开始——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兼济天下”,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老百姓的苦,让朝廷能重视他们的难处。
  
  少年志向:诗不是玩物,是替百姓说话的工具
  
  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白居易没急着考功名,而是到处走访,看长安城里老百姓的生活。他发现,就算是在京城,也有很多百姓过得很苦:有卖炭的老人,天不亮就上山烧炭,为换点钱买粮食;有织锦的女子,织到手指流血,织出来的锦缎却被官员抢走;有流浪的孩子,在街头乞讨,冬天冻得瑟瑟发抖。
  
  他把这些都写进了诗里,
  
  比如《卖炭翁》的初稿(后来又修改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比如《织妇词》的初稿:
  
  “织妇苦,织妇苦,
  
  日短夜长忧不足。
  
  柴门风雪寒,十指冻如笋。
  
  织成一尺素,卖得一钱货。
  
  上官来索锦,锦多织不得。”
  
  有人劝他:“你一个少年人,别写这些苦哈哈的事,官员们不爱看,对你考功名没好处。你应该写点风花雪月、歌颂朝廷的诗,这样才能被重用。”白居易却摇摇头:“要是诗歌不能替老百姓说话,不能反映他们的苦,那写诗还有什么用?我宁愿考不上功名,也不会写那些没用的诗。”
  
  他想起母亲用米浆糊窗教他读书的日子,想起湘灵说“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想起《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野草——那些野草不管遇到多大的火,都能再长出来;老百姓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都能顽强活下去;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怎么能因为怕得罪官员,就忘了他们的苦?
  
  从那时候起,白居易就立下了“兼济天下”的志向:他要考上功名,要当上官,要用自己的权力,为老百姓做事;就算当不了官,也要用诗歌,替老百姓说话,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苦难。
  
  后来,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当了官,真的兑现了自己的志向。他写《新乐府》《秦中吟》,全是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比如《观刈麦》写农民割麦的辛苦,《杜陵叟》写农民被贪官欺负,这些诗像一把把刀子,戳中了晚唐的腐败和黑暗,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老百姓的苦。
  
  有人骂他“多管闲事”,有人说他“得罪官员,没好下场”,可白居易一点都不怕——他想起少年时在符离的日子,想起母亲的教导,想起湘灵的期待,想起“野火烧不尽”的野草,就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
  
  回望白居易的少年时光,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安稳生活,只有战乱、逃荒、苦读,还有对老百姓的同情。可正是这些苦,养出了他的“诗心”——不是娇生惯养的风花雪月,是接地气的、替百姓说话的“真心”。
  
  母亲的米浆字,教会他“读书要坚持”;湘灵的故事,教会他“要关注百姓”;《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明白“诗歌要有力量”;少年时的志向,让他一辈子都没忘记“兼济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