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苏格兰……大马戏团?
第260章 苏格兰……大马戏团? (第2/2页)“地上的这个白色人形轮廓,是用粉笔画上去的,显然是为了模仿中死者的姿势……”
“这枚戒指,材质普通,没有任何佩戴痕迹,更像是一件道具……”
……
然而,警探们很快发现,他们的讲解几乎成了背景音。
进入现场的记者和读者们,根本无心聆听这些“扫兴”的解释。
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完全沉浸在了一种“角色扮演”的狂热中。
“看!这个角度!福尔摩斯当时就是站在这里观察尸体的!”
一个戴着眼镜的教师模仿着想象中的侦探,用手比划着。
“戒指滚落的位置!这一定暗示了凶手和死者之间的关系!”
银行职员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铅笔,煞有介事地记录着。
“颜料?我不信!警探先生,我看这就是血液!”
《每日电讯报》的记者一边拿着本子,一边反驳警探的解释。
他们甚至开始自发地“推理”起来:
“凶手选择在这里作案,一定是因为这里偏僻!”
“这是德语‘复仇’的意思,说明凶手可能是有德国背景,或者想嫁祸给德国人!”
“只看屋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去外面看看,看看有没有可疑的脚印!”
……
警探们试图将他们拉回“现实”,但他们的努力如同泥牛入海。
这些被选中的人,与其说是来寻求真相的“见证者”,不如说是来亲身参与一场大型沉浸式戏剧的“演员”。
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华生医生”,正在协助伟大的福尔摩斯勘查现场,而不是来听苏格兰场宣布“游戏结束”的。
陪同的高级警督看着眼前这群陷入集体臆想的人,脸上写满了无奈和绝望。
他看了一眼站在门口、脸色渐渐发白的埃德加·埃弗里,忽然有些幸灾乐祸……
——————
第二天,伦敦各大报纸的头版并没有出现苏格兰场期望的“真相大白”。
《每日电讯报》的标题干脆是:《深入“血字”现场:神秘氛围浓重,疑点重重未解!》
《泰晤士报》的报道相对克制,但也在细节描述中暗示警方解释未能完全令人信服,并详细记录了现场“福尔摩斯迷”们的各种推测。
而那些小报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将记者们在现场的“推理”和“发现”添油加醋地报道出来,仿佛他们真的找到了命案发生过的铁证。
公众读到这些报道,非但没有被“澄清”,反而更加兴奋。
苏格兰场允许记者和读者进入现场的行为,本身就被解读为一种“默认”;
而记者和读者们在现场模仿福尔摩斯进行推理的趣闻,则让整个事件增添了几分荒诞又迷人的色彩。
“连《泰晤士报》的记者都觉得警方说法有问题!”
“看,真正的侦探爱好者都能看出现场的奥秘!”
“苏格兰场这是没办法了,才想出让外人进去看这一招吧?结果反而露馅了!”
……
流言在酒馆、俱乐部、咖啡馆和家庭餐桌上传得更凶了。
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名字被提及的频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贝克街21B的窗户下,虽然人少了些,但仍有不死心的人在守候。
而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即将在明天发售的《良言》杂志下旬刊。
整个伦敦,乃至整个英国通的读者,对《血字的研究》最新连载的期待,都被这场荒诞的大戏,推向了沸腾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