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和黄旧将想要架空林浩然?
第755章 和黄旧将想要架空林浩然? (第1/2页)林浩然听完,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很好!就按你说的第一种方案来办,这件事由你全权负责,尽快拿出一个配售方案,目标是让我们的持股比例降至75%左右,记住,抛售的股分价格不能低!
既要满足监管要求,也要为我们保留足够的控股空间。”林浩然拍板决定。
持有75%的股份,足够了。
像香江电话,他便是持有75%的股份。
他站起身,继续说道:“走吧,去和记黄埔大厦。”
康乐大厦地下停车场,黑色的劳斯莱斯静静地停靠在一个专属停车位上,旁边,两名保镖一直守候在这里。
自从上一次发生了劳斯莱斯车底被安放“定时炸弹”的事件后,他对自己的座驾一直都非常格外小心。
每次出行前,安保团队都会对车辆进行严格的全面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在外面的时候,停车后更是会留两名保镖守护,毕竟,安全最重要!
好不容易穿越,好不容易活了第二世,好不容易打下这么庞大的商业帝国,他可舍不得再一次英年早逝!
看到林浩然和马世民带着李卫东、李卫国等人走来,守候在车旁的保镖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地拉开车门。
林浩然微微颔首,弯腰坐进车内。
马世民紧随其后,坐在了他的旁边。
车门轻轻关上,将外界隔绝。
数辆汽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出康乐大厦的地下停车场,汇入中环午间略显繁忙的车流。
林浩然靠在舒适的真皮座椅上,目光若有所思地投向窗外。
中环的高楼大厦飞速掠过,而他也与马世民轻松地聊着接下来关于入主和记黄埔的事情。
李加诚入主和记黄埔还不足一年时间,再加上他入主和记黄埔前,掌舵的长江实业是一家纯粹的地产公司。
因此,入主和记黄埔后,李加诚明白要掌控这家庞大的公司并非易事,尤其是该公司旗下的货柜码头、船坞、制药、零售业务等等,是一家非常多元化的巨头企业。
可以说,作为长江实业董事长的李加诚,很多东西他都感到很陌生。
再加上他的手底下基本都是地产业的人才,且也没有那么多值得信任的人才。
因此,李加诚最终极力安抚和黄的外籍高层管理人员,并委以重任。
虽然他内心恨不得把这些韦理时代的旧臣子全部都赶走,让自己信得过的人上位,但李加诚很聪明地知道,还不是时候。
因此,在前任大班韦理被迫辞职后,李加诚便马上委任韦理的副手李察信出任行政总裁,业务董事夏伯殷及政务董事韦彼得都继续获得留任,组成和黄新管理层的三架马车。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和记黄埔的易主,林浩然入主和记黄埔,也并不会因为李加诚的卸任而出现剧烈的人事动荡。
因为真正维系和黄日常运营的,正是李察信、夏伯殷、韦彼得这三位外籍高管及其背后的专业团队,而不是李加诚。
李加诚更多是扮演战略投资者和最终决策者的角色,尚未能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入和黄的管理肌理之中。
虽然这段时间他相继委派长江实业的两位高层出任和黄执行董事,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上洋人高管的排斥,两位长江实业高层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和黄的核心层。
“老板,对于和记黄埔,您如何安排?是继续让李察信团队执掌和黄,还是另有安排?”看着车窗外呼啸而过的车辆,马世民问道。
他如今还要执掌置地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再加上还要准备筹建“银河战略发展委员会”,因此,如果由马世民兼任和黄这边的掌舵人,肯定是不合适的。
马世民再有才能,他也是一个普通人,精力有限。
“李察信团队目前看来是稳定的,他们对和黄的运营也很熟悉,短期内,维持现状是最稳妥的选择,不过,长期来讲,却不一定合适。
我调查过,李察信能力不错,但不足以长期执掌和记黄埔这家庞然大物,无法推动和黄发展得更好,所以他更适合担当副手!”林浩然回忆起崔子龙那边给他调查的资料,然后说道。
“其实,我有个建议,老板您不如把韦理先生邀请回来继续执掌和记黄埔,您看如何?”马世民微笑着说道。
“韦理先生?”林浩然有些惊讶地看向马世民。
对于韦理这位和记黄埔前任大班,林浩然并没有与其打过交道,不过也知道对方确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和记黄埔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如果没有韦理,和记黄埔当初能不能熬到现在,都是个问题,说不定在几年前就破产,旗下产业被其他人一一吞并了。
所以,韦理先生对和记黄埔的功劳确实非常大。
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和记黄埔的前身和记国际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当时和记国际由于过度扩张,在1973年石油危机冲击下连续两年亏损总额接近数亿港元,创下香江开埠以来企业最大亏损纪录,一度濒临破产边缘。
“我记得很清楚,“马世民语气中带着对往事的感慨,“当时汇沣银行不得不紧急注资巨资接管了和记,而韦理就是在那时被请来充当'救火队长'的。“
林浩然点头表示了解。
这段历史香江商圈大部分人都知道,韦理在1975年接手这个烂摊子后,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
他首先将和记国际与黄埔船坞合并,组成了现在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然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关闭亏损部门、出售非核心资产、重组债务结构。
“韦理确实是个能人,在他的整顿下,和记黄埔不仅摆脱了破产危机,还在1977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他的商业才华,在整个香江职业经理人中,都能排名前五。“林浩然评价道。
在林浩然看来,韦理的才能,是与马世民这种一个级别的,甚至可以说,韦理的大企业管理经验更加丰富。
“别说是前五,我认为前三都完全没问题。“马世民补充道,“不过韦理性格强势,与汇沣方面在发展战略上产生了分歧,这也是为什么当李加诚提出收购时,汇丰会选择支持李加诚而非韦理。”
林浩然点了点头。
其实韦理从和记黄埔离职,虽然是因为李加诚想要彻底掌控和记黄埔,他知道留在和记黄埔意义已经不大,所以才离开和黄。
但他离开和黄的时候,李加诚实际上还是希望他继续留任和黄的,因为李加诚也知道对方是位难得的大才,如果韦理愿意留下来,绝对能够为和记黄埔带来不小的帮助。
然而,随着李加诚逐步掌握实权,韦理意识到自己难以显露才干,于是主动递交辞呈。
这一决定并非妥协,而是基于对职业前景的理性判断,他需要新的平台来延续野心。
他已经知道,即便留任和记黄埔,他未来的话事权也必然会被大幅削弱,与其在这逐渐被边缘化的处境中挣扎,不如潇洒离去,去寻觅更广阔的天地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林浩然靠在车椅上,思索着马世民提出的这个建议。
“老板,我之所以建议您邀请韦理回来和记黄埔,是因为我知道,老板您与李加诚先生不一样。
您愿意放权,让职业经理人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而李加诚先生掌控欲较强,韦理在他手下难以完全施展拳脚。
但您不同,您有着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若韦理能回来和记黄埔,在您的支持下,定能让和记黄埔再上一个新台阶。”马世民诚恳地说道。
“把韦理邀请回来,这倒是个大胆又颇具吸引力的想法。”林浩然缓缓开口,“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不少变数。
韦理离开和记黄埔后,如今的心境和想法我们并不完全清楚,而且他是否愿意再次回到这个他曾离开的地方,也是个未知数。”
据林浩然所知,韦理从和记黄埔这边离任后,先是休息了一段时间,很快便被百利宝集团的董事长罗旭锐先生邀请,加盟百利宝集团。
而百利宝集团的目的很明确,希望韦理能够协助他们收购大名鼎鼎的中华巴士。
不过,据林浩然所知,对方大概率很难成功收购中华巴士。
毕竟,百利宝集团的实力,终究还是逊色了一些,而他们的竞争对手,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香江顶级豪门,新鸿基地产背后的郭德胜家族,实力甚至不逊色于李加诚!
这已经不是韦理能力的问题了,而是百宝利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马世民点了点头,说道:“老板,您考虑得在理,但韦理对和记黄埔的了解无人能及,他的经验和能力若是能为我们所用,对和记黄埔接下来的发展以及我们整个商业布局都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加上韦理先生的才能,我相信整个香江,没有谁比他更适合担任和记黄埔的掌舵人了,我们可以先试着接触一下,探探他的口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