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哥大
第34章 大哥大 (第1/2页)既然情况已经发展成这个样子,李小林也就不再坚持。
她回《收获》编辑部开了个小会,会上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收获》是一个双月刊不假,但我们也可以出增刊……”
话还没说完,全社上下立刻欢呼起来,终于不用保守秘密了,这些天可把老子憋坏了!
李小林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有人要问我,为什么你之前不出增刊?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前一期才出了加厚版本的《收获》,价格涨了不少,对一些忠实读者而言,已经难以接受,恐怕没有余力再买;现在我们又要紧急加售一期——要知道,《收获》杂志一直是不便宜的,我担心这样会榨干了读者的潜力,最终放弃掉我们这一期杂志。”
“放弃掉我们《收获》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影响到了《潜伏》这一的风评,从销量上看,让大家以为《潜伏》高开低走,那就是我的大罪过了!”
社内的同志们,顿时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而且想起了其他弊病来。
此前,大家都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现在才来好好思考其中的利弊。
是啊,影响这一期杂志倒没什么,如果影响了《潜伏》这一部,岂不是好心办了坏事。
其实需要顾及到的因素还有很多,李小林又提到:“我们加刊的话,注定要选一些原本要在下一期出版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放到余切《潜伏》的后面,对别人作家而言也并不公平,因为他们正是冲着我们双月刊才来投稿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考虑,我才极力想要避免加刊。”
但李小林话锋一转:“这都是我之前考虑的,现在我已经不管不顾,决定要把这一期发出来了。”她慷慨陈词道,“酒好不怕巷子深!《潜伏》的质量,无论是什么样子都能爆发出生命力的,我的意见是可以加刊。”
《收获》杂志社上下,立刻开始进行投票。
随后一双双手举起来,有如钢铁的丛林,李小林目光从这边扫到另一边,竟然没有发现一处空着的。
全票通过!
为了说明其中的坏处,李小林已经尽可能把事情往糟糕的地方去描述,没有想到,全体编辑竟然再一次的全票通过。一位看过《潜伏》第二期的编辑说:“李老师,我做编辑以来,还没有这样对一个有信心过。在我看来,这一部已经是余切在商业和艺术结合的新巅峰,它已是我不可不食的精神食粮!”
又有一位编辑道:“有什么事情,我们全社上下一起扛就是了!”
既然全社这样坚持,李小林顿时也豪情万丈。她父亲巴老是《收获》的总编辑,也答应提前出版,如今上上下下都统一了意见,无论发生什么都无需再担心了!
《收获》杂志立刻行动起来,为新一期的《潜伏》出版忙活,一些作家也被打电话询问:是否要和余切的放在一起发刊。
大部分作家都婉拒了。
和余切出现在同一期增刊中,对新人作家来讲是一次天大的机会,是他们进入文坛的一次光鲜履历。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很有名气的作家而言,这就有点“王不见王”的意思了,哪怕是个小王,是个k,也不愿意被另一个大王吃得死死的。
自连载以来,《潜伏》这本书到现在已经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同期一流的作品,可能要被比较成三四流的货色。
看看《京城文艺》的李铎,看看社科院的钱钟书他们的评论————就算是《红岩》都落了下风。这本《潜伏》,硬生生扭转了“厚古薄今”的趋势,谁敢和这样的作品排在一块儿呢!
管谟业就敢。
他接到了李小林的电话,听后大吃一惊。在自己的房间内转来转去后,最终答应了这一件事情。
管谟业道:“《潜伏》这本书我已经看过,我不是觉得我能和余切比较,而是觉得,如果别人能在看完《潜伏》后,稍微的也看到我的,我心里就十分满意了。”
话是这么说的,管谟业到底心里怎么想,谁也不知道。
毕竟他一直是一个倔强的人。
管谟业带了个好头,其他作家也答应把放到加刊中来,新一期《收获》终于出炉,交由沪市新华印刷厂进行打印。
印刷厂的员工很快就把看完,也没什么职业操守,立刻回去吹牛逼了!三四天之后,《潜伏》的剧情梗概就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而且越来越详细。到增刊发出的前一天,李小林回家吃饭,讨论起这一部,忽然年纪最小的端端道:“余则成还没死,倒是李涯那个人危险了。”
李小林傻眼了,问端端:“你看到哪了?你怎么知道的?”
端端道:“我们班有个同学,爸爸是印刷厂的经理,早知道了剧情,又给他孩子说了……今天早上,整个班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李小林简直欲哭无泪啊!
都特么这么从速从快了,剧情还是泄露了一些。
另一边,京城,《十月》杂志的编辑部听说了这件事情:南方的《收获》马上要为了连发几刊。
他们看到的可不是《收获》被迫发刊,而是感觉《收获》有要凭借《潜伏》起死回生的气势。
妈的,我才做老大没几年呢!
杂志社的副总编张守任带头悔过:“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我相信余切可以把不那么重要的稿子,投到其他杂志,相信我们《十月》纯文学期刊的老大位置稳如泰山……这都是虚假的,没有余切,我们就没有了一切;只要有余切,我们可以再造一个《十月》、《九月》、《八月》,管他什么名字都好!”
总编苏玉也做了悔过:“我们全社上下对余老师的重视还不够多,还不够明显。《收获》是巴老亲自来约稿,我们却高傲的等着余老师交上稿件,这种情况以后再也不能发生。”
整个《十月》编辑部,凝聚着一种被偷了家的沉重氛围。最后,这帮人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把余切提拔为杂志社的特约主编;凡是余切写出来的稿子,必须按照最高的稿酬价格支付,标点符号也要算在内;除此外,还要送余切一部移动电话才行。
俗称大哥大。
84年末,在南方的粤省,大陆发放了第一个个人号段的移动电话,之后移动电话就在小圈子内迅速流行起来。因为当时具备这种功能的只有摩托罗拉推出的机器,售价极为昂贵,在当时达到了数万,受众又多是“下江湖的倒爷”,国家高级干部。因此把这个机器称之为“大哥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