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精神原子弹炸穿防线
第33章 精神原子弹炸穿防线 (第1/2页)《光明报》是一份地位特别的报纸,其办报的宗旨是“引领大众思想文化”,因此理论水平很高,有一批专门披着马甲写理论文章的智囊。
历史上,这份报纸曾数次输出足以写进教科书的论点。而这次,它把目标瞄准了“信仰”。
它在其中写道:
“有一批钱桥的小学生,发现这个社会的风气正在把一切都向钱看齐,孩子们感到疑惑,所以向巴老写信询问。他们的信件很快得到了巴老的重视,巴老的回信中,请他们看一看《小鞋子》这一部电影,如果有能力的话,再看一看原著,拜访作者的师母刘一清女烈士的陵墓。”
“这个作者鼎鼎大名,是近年来最优秀的家余切。孩子们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果然很受感染,前去烈士陵墓表达哀悼,之后再一次上课时,被问到‘今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答案变成了科学家、文学家!”
“孩子的思想纯粹又善于被激励的,然而大人们在想什么,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忽视的。”
文章的话锋到此一转:
“什么作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要谈到余切的新《潜伏》,以及其中假结婚剧情的人物原型马识途。”
“马识途是余切的恩师,同样是个家,还是个地下工作者,1931年,马识途初中毕业后,遵循‘本家子弟十六岁必须出川’的教诲,乘船东出三峡,开始他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他三次考入国家顶级大学,又三次退学,他和飞虎队结成朋友,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发展地下组织……”
“马识途不仅仅自己身体力行,受他的引领,他的弟子同样走向争取人民幸福的道路……”
这篇文章很长,把马识途的一辈子也罗列了,余切和罗广斌这两个有成就的作家,更是重中之重,这篇文章同样很短,因为只凭借一些文字,是无法写尽马识途这一生的,老马活得太长了。
文章一经发出,即引起较大反响。《潜伏》是热门,从北到南没有不看这一篇的读者,它引起纯文学杂志《收获》卖脱销,各地订购杂志的邮局人满为患,新华书店连续一个月,由营业员写下来的“最需要印刷和订购的”头一名永远是它。
然而,社会大众却很少知道这篇引用了“马识途”的人生经历。
《潜伏》原著中余则成其实有多个人来组成,最主要的特务经历是被带到宝岛,50年被杀害的“吴石”将军,而“假结婚”一幕则是马识途和刘一清烈士的照搬,还有一些用了李碧光、刘青石等人的事迹。两个人朝夕相处,又具备同样的理想信念,自然会产生感情。
而在《潜伏》中,晚秋、左蓝、翠萍几个性格迥异的女角色,其原型竟然是同一个奇女子。那个葬在烈士陵墓中的女战士。
这实在是令读者感到震撼!
如今刘一清烈士已经远去,而马识途仍然活着的。
记者们纷至沓来,都去找马识途采访。央台做了一套对话节目,赞助商是泰国的卜蜂集团,节目请来了《联播》的新女主持人卢晶。卢晶和一整个访谈节目组从首都乘飞机到蓉城,到马识途的家中采访他。
马识途的家格外简朴,就是一套单元房,就连面积也不算大。节目组感到吃惊,马识途也感到“吃惊”,问他们:“你们是哪个哦?”
卢晶道:“我们是央台的节目组,专门来采访您的。我是《联播》的女主持,您认识吗?”
“咋个不像呢?”
“马老师,我们女主持上节目时,带了假发,又穿了西装。您老现在看到的是本来的我,我是个年轻的姑娘,我留着披肩长发,喜欢穿裙子。”
马识途笑道:“看来,你也为你的事业‘伪装’了你自己。”
整个节目组的都发出大笑声。
这一档对话栏目果然大受欢迎,马识途在其中妙语连珠,令观众对他印象深刻。
节目有一个名场面。
主持人想要拍摄马识途家中,表达马识途作为国家干部十分简朴,马识途却让主持人采访空空如也的墙壁。他说:“我这儿有一面旗帜,你们看到了吗?”
女主持卢晶蒙了:“除了墙,我什么也没看到。”
马识途忽然“恍然大悟”,一拍脑袋:“哦,我想起来了,这面旗子被我送给了余切。它是一个五颗星星画错了的红旗。”
主持人当然就会问:“这儿本来是一面什么旗子?星星为什么画错了!为什么您要送给余切?”
马识途随即坐在沙发上,开始了自己的回忆:“共和国成立时,消息从首都传来了封闭的渣滓洞,此时,洞中被关押的地下党成员仍然遭受非人的折磨,其中就有我的一个学生罗广斌,他可以算是余切的大师兄。”
“为了激励大家在残酷的折磨中保持对生的希望,对事业的信心,众人在洞中凭借想象,绣出了这一面错漏百出的红旗……”
故事讲完后,马识途再指着墙壁道:“这儿是有一面旗帜的,虽然它形体上不在了,却活在了我心中。”
记者卢晶沉默了,而后道:“也许人也是这样吧。”
马识途点头:
“余切的《潜伏》里面有一句话,是借由余则成说给翠萍的。余则成说,我们的故事不能被忘记,要一辈一辈的往下传,儿子讲给孙子,孙子讲给曾孙……这样我们的身体虽然消亡了,但却实际活在了真正的人间。”
“这是不是像臧克加先生写过的那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其实已经死了。”
此话掷地有声,简直是整个采访的最高潮。
余切的宿舍里面有电视机,他打开电视看完了这一整场的节目。
老马真会做节目!
马识途这个人写的成就,说实在的不算很高,但真的很适合搞节目。他这个人在茶馆没有白混几十年,一把岁数了,还是能把央台节目组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而且很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忽然说出一句了不得的话。
随后,《人民文学》再一次连载了马识途的《清江壮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