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推诿撇清
第九百七十章 推诿撇清 (第2/2页)大宋历代帝王对臣子都没如此强硬过,除了赵孝骞。
李淮让监察府背锅的奏疏送进朝堂,曾崇兴的心便沉入了谷底,他很想当面指着这位曾经的弟子破口大骂,骂他自作聪明,骂他愚蠢至极。
朝廷平乱的军队派出去了,监察府的两位首官也亲自去南京了,皇城司的勾当公事也亲自去了,事情越来越严重,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已不是李淮这个南京留守能掌控的了,是李淮把自己推进了火坑。
曾崇兴急得六神无主,因为他很清楚,一旦李淮落马,他这个曾经的恩师,这些年不遗余力把他推举上来的副宰相,也要承担连带责任的。
曾崇兴很想给李淮送去密信,斥责也好,痛骂也好,终究还是想再当一回老师,告诉李淮接下来该如何正确应对,如何自救。
可当曾崇兴刚产生这个念头,他便赫然惊觉自己被监视了。
从政事堂到自己的府邸,总感觉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不用问,必然是皇城司的眼线。
这种情况下,曾崇兴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密信送出,被皇城司的人半路截下,他曾崇兴就是罪上加罪。
惶恐不安地等着南京的消息,直到今日,他在政事堂神不守舍地办差时,突然有宫人传话,官家召见。
此刻曾崇兴坐在赵孝骞面前,心跳陡然加快,看着官家平静温和的脸庞,根本观察不出半点情绪端倪,曾崇兴心中愈发没底了。
宫人奉上茶水,赵孝骞端盏笑道:“这是朕曾经亲手所创的茶,后来朕的父王出面贩卖,受益居然不错,听说都卖到辽国和日本了,可能西夏也能买到,慎年先生也听说过吧?”
曾崇兴小心地道:“臣确实听说过,官家心智聪慧,所思所想皆我等凡人不能及也,臣甚是钦佩。”
对曾崇兴刻意的奉承,赵孝骞只是笑了笑。
他喜欢听人拍马屁,但前提是,马屁得走心。
在这个领域,蔡京的表现无疑比曾崇兴强多了,人家那情绪价值提供的,心花怒放的朕真不知如何疼爱他才好……
于是赵孝骞转换了话题,缓缓道:“朕听说慎年先生曾是国子监的监判,这些年想必是桃李满天下了吧?”
曾崇兴心头一颤,脸色愈发苍白。
他很清楚,这不是官家随便闲聊的话题。
“臣确实当过几年监判,教授弟子学生圣贤经义,有人中进士,有人落榜,所谓桃李,不过是为国举才,臣不敢以师自尊。”
赵孝骞笑了笑,曾崇兴这话四平八稳,可谓滴水不漏。
他大约也明白今日为何被召见,他更清楚自己的弟子李淮怕是保不住了,于是首先便把老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尽量淡化,给将来朝廷追究责任时埋下伏笔,把自己撇清摘出去。
所以说,能进政事堂的人,哪个不是老狐狸?
“慎年先生何必自谦,您的许多学生后来都高中进士,有的为官一任,有的更成了封疆大吏,可见先生教书育人的本事不一般。”
曾崇兴面色苦涩,自己拼命撇清关系,官家却拼命把他扯进这师生关系里,看来李淮落马后,官家多半不会放过他了。
其实,确实也无法撇清,李淮这些年的平步青云,大多都是他这位恩师在背后助推,现在李淮闯下这般大祸,他能撇清得了?
“臣愧不敢当官家谬赞,当年教授学生时,臣教的道理也是圣贤之言,经义之论,并未丝毫逾矩,至于他们的仕途政绩,为人品行,臣就管不了了。”
赵孝骞的嘴角扯了扯。
这老狐狸,还在负隅顽抗,还在推卸责任。
二人的对话一字一句都没提及李淮这个人,但二人的话题却都是围绕着李淮展开的,不知情的外人听起来满头雾水,如同两位高僧在打机锋,唯有二人自己清楚在说什么。
君臣正在互相斗心眼儿时,郑春和匆匆进殿,低声道:“禀官家,皇城司赵歙传来急奏……”
赵孝骞眉眼不抬,淡淡地道:“说。”
郑春和谨慎地看了旁边的曾崇兴一眼,道:“赵歙来报,已找到刘泽宁了,他正高烧昏迷,皇城司的人已将他送来汴京。”
话音落,仿若一道惊雷,狠狠劈在曾崇兴的头顶。
曾崇兴右手一颤,原本捧着的精致茶盏顿时失手摔落,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曾崇兴一脸惶恐,急忙起身赔罪。
赵孝骞扫了地上的茶盏碎片一眼,笑道:“无妨,一只茶盏而已,碎便碎了,朕坐拥万里江山,精致完好的茶盏数不胜数,不差这一件。”
“既然碎了,那便应该清扫出去,送它去它该去的地方。”
曾崇兴浑身一颤,官家这句话他听懂了。
他说的根本不是茶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