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白云湖
第一百九十章 白云湖 (第2/2页)官船很快横穿白云湖,在一处码头上登陆,山东农垦局局长、副局长,白云湖农场场长于大富和副场长悉数站在码头上等待。
这是一处简易码头,地方不大,朱翊钧跟几人一一握手,就催促着先去农场场部。
这里是一栋三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前面一个大空地,左右两边各树着两个宣教栏。
前面还各立了一排木架,上面糊着纸板,上面各写着一行字。
“坚决执行皇帝陛下兴农立国大计!”
“坚定不移跟随皇帝陛下开天辟地!”
大楼顶部还挂着一条长横幅,“大明皇帝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朱翊钧饶有兴趣地看了几眼,转头问农场场长于大富:“这标语和横幅是谁写的?”
“回皇上的话,是我们农场宣教科科长王学诚写的。”
“叫过来。”
“是。”
不一会,一个二十多岁男子,穿着浅蓝色工装被带到跟前,叉手行礼。
“白云湖农场宣教科长王学诚见过皇帝陛下。”
“你是大学生?”
“是的。”
旁边农场场长于大富连忙答道:“皇上,王学诚是我们农场中学,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万历五年,他考上了隆庆师范大学农学院,去年毕业申请回到我们农场。”
“不忘初心,好样的。”朱翊钧点点头,勉励了一句,他指了指标语和横幅,“这些话只有读过大学,接受过新学洗礼的人才写得出来。
希望你继续学以致用,用你学到的才识服务父老乡亲,带领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学生谨遵圣意。”
“好,你跟他们一起,给朕介绍下你们农场。”
“是。”
很多都忍不住多看王学诚一眼,牢牢记住了这个毕业才一年的青年才俊。
农场场部大楼朱翊钧没有进去看,转到旁边的农场一小和白云湖中学。
“我们白云湖农场合计有人口七千九百五十七人。修有两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高中可以报考济南中学,或者我们农垦局在济宁开办的齐鲁中学。
学生就是就读齐鲁中学,考入隆庆师范大学。”
朱翊钧点点头:“这里有一所小学,还有一所呢?”
“回皇上的话,在湖对面。”
“那初中上学的孩子们,每天上学也需要穿越湖泊,安全吗?”
“回皇上的话,白云湖初中现在有学生七百一十七人,六百六十一人寄宿,其余就在附近,走读。
每旬放假,场部和学校都会安排最大的船,送学生过湖。”
“这些情况你这个宣教科长很熟悉。”
于大富马上说:“回皇上的话,王学诚不仅是农场宣教科长,管着宣传和教育,还兼任白云湖初中校长。”
朱翊钧哈哈大笑,“没错,他是你们白云湖难得的青年人才,就该给他加加担子。”
转头问王学诚,“王校长,你对白云湖中学的教学方略有什么想法?”
“回皇上的话,我们白云湖中学升学率不高,才百分之十五。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要回到家里,成为务农的主力。
臣觉得白云湖中学的教学方略,一方面是提高升学率,让更多的白云湖少年去到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大明做贡献。
另一方面,臣觉得是提前进行职业教育布局。臣通过母校的老师和同学,联系到了山东农科所,山东渔业研究所。
他们各有一所下属的农业学校和渔产学校,属于技术学校。
臣一方面鼓励白云湖中学考不上高中的学子,可以报考这两所学校,学习更为实践的农渔技术。
同时也向农场和农垦局申请,多批复几个单位委培生名额下来,争取到更多的学生能进到这两所学校学习。
同时,我也邀请了两所技术学校的老师,定期来我们白云湖中学和一小、二小讲课,向学生们讲解农业科学知识,向他们展示科学种地、科学养殖的优势,让他们从小培养科学兴趣
作为回报,我向农场申请,专门为两所研究所和技术学校开辟两大块试验田,以及试验水域”
朱翊钧欣慰地点点头:“不愧是大学生,头脑灵活,视野开阔!你们也做得不错!”
指着于大富、副场长,还有山东农垦局局长等人,朱翊钧继续说:“你们不嫉妒人家年轻有才华,大胆使用,全力支持,非常不错。
心胸开阔。
有的地方和单位,求爷爷告奶奶,上面好不容易给分了一个大学生下去,他们却只是拿来装门面。
我们也有大学生了!
实际工作中,对人家是羡慕嫉妒恨,各种小鞋不要钱地甩出来。大学生在那里受了一肚子气不说,四五年间学来的才识,得不到发挥。
浪费人才!这是犯罪!”
张四维敲到好处地接住话,“皇上英明,一语说破问题的关键。现在大明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各地各处都紧缺人才。
有的地方却在浪费人才,这不是犯罪是什么?
皇上,臣觉得山东农垦局,尤其是白云湖农场在青年人才使用上,非常通达,正如皇上你所说的,心胸开阔!
臣觉得大明上下就需要这样心胸开阔的官员,才能薪火相承,不断地把皇上制定的宏伟大业推行下去。
皇上,臣以文明建设指导委主任的身份,向皇上诚请,白云湖农场应该作为一个典范,不仅是大明大兴新农业的典范,更是合理有效使用青年人才的典范。”
朱翊钧点点头:“凤磐公这个查遗补漏很好,文明委就是做这样的事,树新时代文明新风,你去办吧。”
张四维心中一喜,马上应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