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无遮法会证道心,斩首求道晋返虚(求打赏、求订阅。)
第五百四十二章:无遮法会证道心,斩首求道晋返虚(求打赏、求订阅。) (第1/2页)泰岳峰顶,千仞孤悬。
灵境玉壁映照着天地之间的亘古星辰,有清冽的仙灵之气犹如实质般流淌,汇聚成洁白雾海,托举着这座太清宗灵峰圣境。
峰顶中央,一处由整块“悟道玄玉”雕琢而成的巨大阴阳法台,直径逾百丈,其上符咒流转,沟通天地元气。
此等宝玉有百邪不侵之效,可辟一切毒物邪祟,并且在修炼时有清心宁神之奇效。
寻常修士想要获得一块悟道玄玉,随身佩带辅助修行也不可得,在这里却雕刻做巨大法台。
此刻,这座阴阳法台便是地仙界无数修士神思汇聚所在——陆城道人用于“无遮法会,斩首求道”的道场。
百年潜修,陆城玄天神功二十四境重归圆满。
先天神魔本源烙印在无量血海剑的劫力滋养下彻底修复,甚至灵性更胜往昔,如同蛰伏的太古真灵巨兽,内蕴着开天辟地般的惊世法力。
修炼至此,返虚之境的道路,已然在陆城面前清晰可见,可以逐级而上扣动天门。
然而,这最后一步,想要走得完美无缺,需得“道心、道法、道行、道运”四者俱足,圆融无碍方可。
道心,需如金丹圆满,历万劫而不伤不磨,灵性内蕴。
道法,需通天彻地,本身体系,修士修行,都足以承载返虚道果。
道行,需对天地法则、自身大道领悟至深。
道运,需气数加身,得天地垂青。
陆城固然可以强行突破,但其后又要以漫长的千年修行补足其中所失。
陆城道人修炼多年,深谙此中的道理。寻常闭关苦修,水磨工夫,已难助他完美无缺的跨出这一步。
自身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磨砺,一场足以撼动元神九层巅峰、直指至道返虚的试炼。
于是,便有这震动整个地仙界的“无遮法会,斩首求道”。
其实正常来讲,寻常修士修道要晋升返虚,除非天赋异禀的先天五行灵根修士,否则都需要先补全五行,弥补道基。
然而陆城修炼的是胸中五气,五行仙光,他的先天五行早已完满自是不需要要再费这个功夫。
何为“无遮”?便是无遮无掩,门户大开。无论仙、凡、妖、魔,无论修为高低,无论出身贵贱,只要道论高明,皆可入太清宗泰岳峰,与陆城坐而论道,三论所学。
何为“斩首求道”?便是我若论败,就斩下自己的头颅相谢对方,当然,对方若是不要也可以取走任何乃至在场所有宝物,意为:性命都可舍弃,更遑论任何身外之物。
当然,三道论题,第一道由陆城出,第二道由论道者出,第三道论题还是由陆城所出,这是守关者唯一的优势了,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向对方求道。
若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都论道失败,败亦无话可说。
百年修道功行渐满之后,陆城通过门下弟子传出法会消息。
并且于泰岳峰顶陈列出无数奇珍异宝、神丹妙药、仙器道藏,自那一日起,泰岳峰峰顶四周,虚空悬浮着无数光团,其内宝光四溢:
有取自元古荒兽的返虚晶核,其中蕴含精粹的法则碎片;有自通玄界带上来的玄黄功德宝塔,散发无量清光;有七修元神珠滴溜溜旋转,魔威内敛;更有无数地仙界也难得一见的仙金神材、延寿宝丹、灵根草药…琳琅满目,仙霞缭绕,将整座泰岳峰映照得如同古老传说中的“多宝岩”。
此等手笔,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的修士为之疯狂。
百年修道,三年传道天下,三年期满,便是法会开启之日。
天光破晓,第一缕紫气东来,却被泰岳峰顶更盛的灵气仙光所夺。
阴阳法台之上,陆城道人缓缓睁开双眸,眸光深邃,仿佛蕴含古老的星空宇宙。
“道无高下,法有真伪。今日贫道设此无遮法会,斩首求道,是邀天下同道共参大道,印证所学。”
陆城神君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响彻在附近每一个人的心底,如同大道纶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与启悟之力。
“今日论题有三:其一,何为道心?其二,道法万千,何者为基?其三,何为返虚?”
声音落下,阴阳法台四周虚空微微荡漾,显化出三排金色的道文,正是那三个论题,字迹悬于空中,字字灵光流转。
在短暂的沉寂后,一道遁光自远处山峦激射而来,落于阴阳法台边缘。
乃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道,来自一个中型宗门,修为在元婴后期。
这名老道先是对着陆城郑重一礼道:“陆神君,贫道不才,两世修行四千载枉费修道一生,愿自请教‘何为道心’。”
陆城见此微微颔首:“道友请讲。”
老道深吸一口气,朗声道:“道心者,求道之心也。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如精金百炼,万劫不磨,此者方为真道心。”
此乃修行界普遍认知,在阴阳法台的下方,亦有不少修士点头赞同。
陆城神色平静,反问言道:
“若道心仅为一颗顽石,纵万劫不磨,可灵性不显,智慧不生,此石可成道否?求道之心,是‘求’在前,还是‘道’在前?执着于‘求’,岂非已落‘我执’下乘?道心若只一味刚强,遇至柔之水,遇无形之风,又当如何?”
这里陆城取的是意象,心志为刚强烈火,灵慧为柔和水流,他这已经根本不是论道了,而是点拨:
你四千载修持,为何连元神境界也未能突破?其中关隘便在于此。
陆城声音平淡,却字字犹如千钧,敲在老道心坎。
白发老道张口结舌,他所理解的“坚韧道心”,在陆城这“刚柔并济”、“破除我执”的诘问下,显得单薄而片面。
他试图辩驳,引据道典经书,但陆城总能以更高维度的视角,指出其言中破绽,直指本质:
“如此道心蒙尘之辈,早已不复自省回转之念,一味执迷道途,业障缠身犹自癫狂,纵使万劫加身亦不肯回头,若非受身死魂灭之劫,便是天地倾覆亦难令其醒转,痴儿,你到现在还不明白?
道在那里,客观真实,天地流转,不为圣存不为魔亡,你这般一味热诚狂信,却不去启慧开智琢磨钻研其中法理,便是再苦修四千载又如何得道?”
不过盏茶功夫,那名老道已然额头见汗,一颗冥顽道心被问得摇摇欲坠,最终长叹一声,终是心悦诚服地躬身施礼:
“神君道行高妙,贫道受教。”
言罢,黯然退下。
这场首战,陆城胜得轻描淡写,根本丝毫不费心力。
论道法会自此拉开序幕,来自七山八海、不同道统的修士络绎不绝,纷纷登台。
有儒修谈“浩然正气即为道心”,陆城以“天地不仁”诘之;
有佛门高僧论“明心见性,佛性即道心”,陆城则问“魔性是否亦是道心一部分?如何明辨?”;
有剑修称“一往无前,剑心通明即道心”,陆城便问“若前路是万丈深渊,亦要一往无前?剑心通明,可曾照见己身之垢?”
更有魔道巨擘深夜而至,试图以诡辩乱其道心,却被陆城叫破形藏,剑光一照,魔念自消,狼狈遁走。
法会论题亦从“道心”延伸至“道法根基”、“返虚真意”。陆城端坐阴阳法台,如同定海神针,又似浩瀚道海本身。
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从《道德》玄言到《金刚》妙谛,从娲皇造化到神魔本源,从凡间红尘到上界玄机。
陆城道人的论述,根本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而是融会贯通,直指大道。
时而如春风化雨,启人心智;时而如惊雷炸响,破人迷障;时而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只留下听者无尽的回味与思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城道人仿佛化身千万年道法的见证者与诠释者。
论“道法根基”,他言:“万法归宗,其基不在神通变化,而在‘真’与‘一’。返璞归真,万法归一。神通是枝叶,道行才是根本。根基不固,神通愈强,反噬愈烈。
以力证道?力亦是道的一种。”
太清宗不是第一次两次举办这种大型论道法会,因此看似平稳推进,其实内里自有森然法度规章。
前面六日,按照诸位修士前来登记的次序递进,其后再想到陆城神君面前论道,便要在泰岳峰下的小论道中取胜,才有资格。
同时,太清宗本身就号称道论第一,太清宗本宗修士,哪怕眼热泰岳峰顶的那些灵丹宝物,也不会在法会一开始时,便登台论道,消耗自家修士心力。
太清宗的道论高手,往往会在法会的中末期,加入论道,在小论道中战胜各方挑战者,再前往泰岳峰与陆城神君论道,若是败了,自然没什么可以说的,若是胜了,陆城神君这可是斩首求道,本宗修士自然不会让神君斩首,而是取走一件宝物,双方便是两相得益,甚至神君还要承你人情的。
一日,两日,三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
时光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与智慧的闪光中飞速流逝。
阴阳法台之下,来自天地各方的修士越聚越多,云海之上,仙禽瑞兽盘桓倾听。
无数修士在聆听中豁然开朗,瓶颈松动,甚至当场法力境界突破者亦不在少数。
这些修士对阴阳法台上那道身影的敬畏之情,也从对其修为的仰望,彻底转变为对其智慧与道行的由衷折服。
这也是太清宗道论第一的可怕之处,道论是可以客观提升修士道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整十二日过去,前六日陆城是直接给出三个题目,邀请众修论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