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这陶屋,要展现能力了吗?
第60章 这陶屋,要展现能力了吗? (第1/2页)沈乐慢慢睁开双眼,微微而笑。
手下,陶屋散发着温润的光芒,几乎是主动贴在他手指上,传递出温暖而喜悦的波动。
安宁,柔和,踏实……它仿佛在说:
“干得好!”
“是吗?你也觉得我干得好吗?”
沈乐微笑着摸摸手下的屋顶。这次穿越,或者说,这次进入陶屋的记忆,他确实干得很不错:
力挽狂澜、帮助沈家解决最大的危机、又带着沈家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帮助司马睿南下,让他提早到达建邺,提早开始从容布局;
而后,帮助他整合船队,带领从琅琊出发的世家、亲眷、部曲、流民,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损耗南下;
接下来,则是抓住机会,在中原和建邺之间,一次一次往返过渡,一次一次带来逃难的民众……
永嘉南渡,漫长的四年之间,沈家快速扩张的船队,不知道从海上,从长江对岸,接来了多少仓皇南逃的男女老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沈家也没有少拿好处:
钱帛,器物,典籍,更重要的,是那些精挑细选,能够被沈家吞下的流民……
仅仅四年时间,沈家吸纳的流民,到达了自家佃户数量的两倍!
那些有技艺的,有组织能力的,有武艺的,能够从洛阳走到泗水,走到淮河,走到长江北岸,走到海边的流民……
被沈家挑挑拣拣,吸纳了足足五六千人!
什么叫跨越式发展啊.jpg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在做到这一切的过程中,沈乐克制住了贪心。
当时,司马睿想要重用他,王导想要重用他,只要他一开口、一点头,琅琊王府的水军将领位置,非他莫属,要一个长水校尉都能要得到;
但是,他却压住了全家,抵御住了司马睿的封官许愿,只请求了一个将军府侍从的位置。什么?曹掾?
拜托,后来司马睿疯狂拉拢江南士族,选用100多个北方名士担任官属,时人称之为“百六掾”——
难道他要和那些名士们交游往还,一天天的在一起喝酒,作诗,大哭,相互吹捧吗?
当然,曹掾是不能当的,实权是要有的。司马睿那时候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出镇建邺,手头不大不小有点权力。
沈乐披着他给的大旗作虎皮,弄了一个“襄助江北文书传递、粮秣转运、海道探查”的差事,得以扩充实力。
当然,这种实力的扩充,被沈乐谨慎地压制在一定限度内。在县里看着是个庞然大物,在郡里看着是一号人物,但是,在中枢看来……
沈家是什么了不起的世家吗?
拜托,别说和本地望族相比,就算和那些抛弃根基、只带着大半家人跑过来的北地侨族比起来,都不值得人家眼角扫一扫!
然后……沈乐就压着家族,辛辛苦苦种地,辛辛苦苦造船,辛辛苦苦运人,埋头发展了十年。
十年之后,长安沦陷,司马睿接受了晋王的名号,成了江南事实上的唯一统治者,而沈乐也趁势搞到了会稽郡的屯田都尉官职。
从此,沈家由县级世家,一跃成了郡级世家,继续辛辛苦苦种地,辛辛苦苦造船,辛辛苦苦做生意……
中枢的事情,坚决不掺和!
开玩笑,东晋那一滩浑水,那是能掺和的吗?三天两头的,这个要北伐了,那个要劝进了,这家和那家斗起来了……
“王与马,共天下”,王家和司马家能不斗?江南士族和北地士族能不斗?
光是大规模的叛乱,王导的堂弟王敦来了一场,没过多久,苏峻来了一场!沈家这种小身板,真要夹在里面,能有个好?
两个巨大的血肉磨盘相互碾磨,沈家这颗小豆子,丢进去,悄没生息地就没了!
于是,别人在中枢抢权、抢利、抢官位,沈乐压着沈家一步一步后退。打造好船队,往北,只做海贸生意,把货物卸到海边,收了钱就走;
往南,沿着浙闽沿海南下,再南下!
尽量不进长江,不进内河,不跟本地势力纠缠!
靠着这一手,沈家在沈乐掌舵的几十年间,稳稳躲过了一场又一场风暴。
繁衍两代人,核心男丁从两三百,翻到近千,佃户从几千人发展到数万,田产、船场、盐田都跟着翻番……
“嗯,看来你很满意,是吧?”沈乐轻轻抚摸了一下陶屋。
这座陶屋的样子,现在看在眼里,就已经很熟悉了:
沈家的祖宅大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翻修扩建,到他这次“穿越”结束的时候,恰是这等模样!
……所以,当初烧造明器的匠人,是拿着委托者给出的图纸,要烧造一座具体而微的祖宅,把它带到地下去吗?
陶屋不语。屋顶上流过一片明朗的波光,如同在承接他的手指:
“所以,能不能给我点面子?让我把你的详细形状记录完毕,然后保持住现在的形状,我把你送进窑里烧一轮,让你恢复原状?”
陶屋毫无反应。沈乐也毫不意外,起身,搓搓手,开始到处找刀子:
将自己吸收瓷土、自己拼合好的陶屋,一道墙一道墙、一座屋子一座屋子,仔细切开。
挨个扫描,挨个做好记录,在电脑上整合完全,做成最详细的文件。然后,再用细腻的喷雾瓶,一点一点往瓷土上喷水……
“希望能搞定吧……不是自己手捏出来的瓷土,是直接喷上去的,总有点担心湿度不对,或者强度不够……”
沈乐一边默默祈祷,一边干活。他尽可能地细致地喷水,也尽可能地利用精神力,引导水雾沁入瓷土。
当然,还要用插针式水分仪,感应式水分仪,连同自己的精神力,反复探测瓷土的干湿程度,让其尽量接近瓷坯入窑时的湿度……
一切都搞到尽善尽美,沈乐这才推着陶屋,小心翼翼,送进专门的窑炉。调整温度,调整炉内气氛,开烧!
他提心吊胆地等了足足三天。隔着炉门,能够看到里面的陶土变红、变亮,再一点点变暗;
精神力展开,能够感受到陶屋的气息,并没有变得衰弱,性质也没有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