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东洋大势
第470章、东洋大势 (第2/2页)现在,樱岛上的火山似乎又要喷发——可那只是庞大的致远舰在近处海上冒出的黑烟。
城下町里的人群恐慌不已,正如蚂蚁一般往山城涌来。
岛津忠恒和家臣们瞳仁收缩,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巨大的战舰,而且它并不像其他战舰一样仍旧升着一杆帆。它此刻没有升起风帆,却已经在与其他战舰一起缓缓前来,只是一味吐着黑烟,宛如从海底冒出来的巨龙。
致远舰上,沈有容问田尔耕:“田相说了,直接打?”
田尔耕点头:“直接打。要是让这里的夷酋以为大明只能靠分化他们,那将来这九州岛上可难得太平。随丰臣秀吉攻朝鲜,又借故攻打琉球,这萨摩藩最踊跃。外样大名之中,岛津家也是幕府最忌惮的数藩之一,绝不会来救。”
沈有容有些古怪:“可他们不是已经参加了那什么毛利家的联军吗?”
“毛利辉元自有解释。”田尔耕笑道,“再说了,只要他们不做幕府爪牙,本来也不靠他们来打。”
沈有容点了点头:“也罢,那就照田相谋划。给那什么熊本藩十天时间,他们能收拢多少萨摩藩的人丁就收拢多少。十天之后,南路大军先要一个干净的萨摩藩,再清扫东海岸。”
没什么过多招呼,招呼便是排好了阵形之后的舰炮轰鸣。
而田乐这三年里做的一些事,也不过是等待东洋舰队能到来之前先尽量减小后面的阻力,让东瀛的局势更动荡些、人心更杂乱一些。
大明是要来翻天覆地的,怎会顾虑太多细节,又哪里需要顾虑太多细节?
这一天,樱岛上的火山确实像是喷发了。
离海岸不足两里的鹤丸城着实是东洋舰队最适宜发挥的一处好地方,它还刚好是九州岛上最强一藩的居城。
对致远舰和继光号上的舰炮而言,这个目标就是最好的靶子。
战舰上的巨炮可不是虎蹲炮那种小家伙。哪怕海岸边比较浅,但战舰巨炮打这个不到三里的目标仍不算什么——好死不死,鹤丸城修在山脚,不需要过大的仰角。而炮弹只需要先糜烂城墙、城门,既让敌人彻底丧胆,又以火力压制着他们在城内,给登陆的军队集结时间。
“江户城呢?有没有舆图?”
舰炮轰鸣之中,沈有容已经在研究他后面真正的目标。
他对致远舰的能力已经有了充足的信心。只要精煤转运供应得上,例行维护好,东洋舰队在海上便是无敌的。
田尔耕在福顺行多年了,李旦他们又已经把握住机会,还有了熊本藩等这些投诚之人。多亏了参勤交代制度,去过江户的实在不少。
“侯爷请看!只要到了江户湾,和这里就很像了。只是那边城外町街虽多,战舰却开不进去。离海边五六里处,恐怕只宜先清扫外围。另外便是这两年已经开始在海边修了些炮台……”
沈有容看着这边的舆图,最后也不得不皱眉。
“近两千里……”
这便是直接先奔袭江户湾需要面对的问题。
“父亲命我劝侯爷,还是稳扎稳打。”田尔耕谨慎地说,“先夺九州,再谋四国。清扫京畿大阪后,北路大军去往他们所谓关东,侯爷则以那伊豆、相模为桥头堡。如此后路无忧,江户近在咫尺。”
沈有容叹了口气:“先把这九州岛拿下再说吧。弹丸之岛,竟也妄称九州!”
在大明的江南,前军都督府及南京振武营的大军开始集结远征了。
这个时候有些人才感觉,似乎着急了一点,似乎不该在前年底就有什么心思。
可又有什么意义呢?皇帝只怕就是利用这段时间差:刚好要调动大军,那就刚好开始推行新钱法吧,至少把动荡控制在有人想搞事却不敢明着造反。
现在,已经杀了那么多人,已经有许多新兴的力量投入到了拥护朝廷政令的队伍里。
朝廷也确实在为拥戴国策的人提供更多的好处。譬如这两年空出来的官位,譬如那些被抄没人家的田土、产业,譬如新钱法和将来新税制下的利益格局洗牌。
而开疆拓土也带来新的好处:历经三年过渡,朝鲜将于泰昌二十一年新设海东省。
从上到下,又是不知多少好官位、好机会。
兜兜转转,会稽陶堰陶氏如今竟是因此大为兴旺。李三才年事已高,陶崇道成了第一任总督海东政务最有力的竞争人选。
而陶氏其余支,包括陶氏姻亲张家的张耀芳、张岱父子,又还能去东瀛插一脚。
张岱如今已经虚岁二十四,娶了当地一姓人家之女为妻,又纳了一个新进寒门家最后一届朝鲜科举的进士之妹为妾。
虚岁十五的李鸿基问道:“老爷,真要让我去东瀛?”
“去!”张岱笑得很快意,“以你跟着我这么多年学到的才识,到了东瀛,不论在哪一王的朝廷里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李鸿基这辈子不改名叫李自成了,反而跟着张岱这个公子哥进学,如今却是一个少年文士。
“天兵已登上九州岛,老爷我这就修书一封,你带着随船前去投奔潞王世子。你比他只大两岁,此时投奔殿下正正好。”张岱拍着他的肩膀笑呵呵地说,“要是在东瀛发达了,记得帮老爷我再谋个可人的东瀛小妾!”
李鸿基畅想起美妙的将来不由得心情激荡,哽咽道:“老爷恩情,小的……”
“嗐,老爷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张岱正色道,“你现在已经有功名了,虽然是朝鲜功名。我让你去东瀛,乃是盼你在那边落地生根。记住,先在那边纳一两个妾可以,你还是要做张家姑爷的,只是你要在这两三年里就站稳脚跟才行!”
李鸿基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张家也不只卖了自己一个人情,但这不重要。
从多年前路遇他们父子、一路跟着他们来到朝鲜之后,李鸿基确实有了不一样的际遇。
现在,还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
由于“闯关东”的际遇,他爹娘没有带着他留在陕西,反而到了朝鲜做了人上人。虽是张家之仆,但面对当地人,张家之仆也高人一筹。谈不上多富贵,但儿子争气,衣食无忧,有奔头。
所以他们仍然健在。
“爹,娘,你们先在这里安心呆着。”李鸿基向他们辞别,目光之中尽是坚定,“待儿子在东瀛闯出了名堂,再接您二老去享清福!”
“哎……在这就挺好。”他娘其实不愿意,海风莫测,她虽然又生了个儿子,但又哪里舍得大儿子去冒险?
“听老爷的话没错!”他爹则说道,“安心去就是,打仗有官兵。你现在读了书,在那边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就是!”
“儿子晓得。”
李鸿基笑着收拾行装。像他一样在收拾的,还有些朝鲜大小族。
李氏当政的日子已经很久远了,如今这里要成为大明一省,有不少过去数年无甚积累之家后面要面临的竞争极大。
但东瀛不一样。
大明既然已经节节胜利,以他们此刻已经被编为海东省籍册的大明人身份,去了东瀛应该大不一样吧?
肯到朝鲜的本就不多,肯到东瀛去的只怕更少。
潞王世子殿下的父亲做过几年朝鲜王,他多少会肯重用朝鲜人一些,对吧?
变化催人,如果变化势不可挡,大多数人自会随之调节。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普通人那么执着于自己身份了,只会想着怎么适应新身份,并一直谋求更大的利益、更好的将来。
大海茫茫,唯独孤悬于深海的东瀛诸岛上,许多人注定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