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23章 华夏特有的忧患意识

第623章 华夏特有的忧患意识

第623章 华夏特有的忧患意识 (第2/2页)

足足多了五十石粮食,旁的不说:饿肚子是肯定不会的了。
  
  隔三差五吃一顿稠的,甚至咬咬牙,隔几年给老婆孩子扯块布、做个新衣裳,也是能展望一下的了。
  
  又或者,还是省着吃、吃稀的,油盐酱醋倒是能正常用了。
  
  甚至于,逢年过节沾一顿荤腥!
  
  如此明显的生活品质变化,老百姓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呢?
  
  粮食官营,所直接带来的生活水平进步——那再直接不过的,多出来的五六十石粮食,怎么会让老百姓感受不到呢?
  
  答案是:认知。
  
  对于老百姓而言,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太过于复杂的解释的。
  
  他们理解不了,自然也接受不了太复杂的内应外由。
  
  尤其是对这个时代,文盲率近乎百分百,尚还极度愚昧的底层民众而言,太过复杂的原因,甚至会显得有些不真实。
  
  好比种地。
  
  某一年大丰收,你说是因为今年风调雨顺,雨水富足,天气也给力,老农或许会含笑点头;
  
  但必然会符合一句:上苍仁慈,年景好。
  
  反之,某一年大欠收,你说是风不调雨不顺,又是洪又是旱,不是刮风就是下雨;
  
  那老农就会摇头叹息,说上一句:老天爷不给活路啊……
  
  放在粮价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些愚昧的民众,无法理解市场供需关系,无法理解粮食价格,为什么会在大丰收是下降、大欠收时上涨;
  
  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客观现实。
  
  即:大丰收了,粮商们就要压价了;
  
  大欠收了,粮商们就要哄抬粮价,让老百姓吃不起米了。
  
  至于粮商们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影响了粮商们制定的粮食收购价、零售价,他们无法理解,也不感兴趣。
  
  他们只会在临到头是祈祷:但愿今年秋收后,粮商们能出价出高点、来年开春后,市面上的粮食能便宜点。
  
  祈祷应验了,他们也根本顾不上为‘祈祷应验’而庆幸,只是堪堪维持住生计;
  
  一旦没应验,他们也同样顾不上为‘祈祷没应验’而挫败,只能赶忙进行补救。
  
  如吃树皮、吃泥土,亦或是卖田卖地,卖儿卖女。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刘荣搞出来的粮食官营,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地位,或者说是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的感觉,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了。
  
  ——早些年,粮食收购价、零售价,在三十钱、五十钱之间浮动,偶有波动,老百姓基本无感;
  
  偶有大灾之年,粮价不受控制的暴涨,老百姓也只当是时运不济、运气不好,碰上了个倒霉事儿。
  
  而在粮食官营后,粮食收购价、零售价,被风别焊死在了二十六钱、三十钱,且绝不波动!
  
  老百姓依旧无感。
  
  至于每年莫名多出来的五十石粮食,以及明显宽裕了些的腰包,明显能多吃一些的油盐酱醋,他们也只当是老天保佑、太宗皇帝遗德,亦或是所谓的‘文景之治’使然。
  
  或许;
  
  或许有这么一代人。
  
  他们在幼年时期,经历了太祖高皇帝年间,关中米价八千钱每石,百姓民易子而食的惨剧;
  
  在青少年时期,见证了吕太后在位年间,粮价的长期阴跌,以及不定时动荡;
  
  成年后,他们亲生经历了整个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在位期间,粮价一步步被压到六十钱以下,且长期稳定不上涨的历史时刻。
  
  暮年老朽之际,天子刘荣一手‘官营粮米’,又把粮价彻底焊死在了三十钱每石以内。
  
  或许,在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们才会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然后说上一句:诶?
  
  不对啊?
  
  吕太后、太宗皇帝年间,粮价再稳,也免不得隔个十年八年,就要来一场暴涨;
  
  怎么天子刘荣在位这几十年,粮价愣是没动过?
  
  嘶~
  
  那年,县衙外的露布上,倒是说过什么官营粮米之类;
  
  合着,就是因为那玩意儿,粮价就彻底稳住了?
  
  嗯……
  
  如此看来,天子刘荣之仁,哪怕是相较于太宗孝文皇帝,都不遑多让啊!
  
  可叹老朽愚笨,半只脚踏进了棺材,才明白这三十钱一石的粮食,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古华夏封建时代,绝大多是底层民众最正式的生活写照。
  
  ——每当有变故发生时,他们往往没时间、没精力,也顾不上去总结经验,去分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了这件事发生’。
  
  他们能做的,只有应对。
  
  应对的了,就熬过一劫,在浑浑噩噩中,朝着下一个劫数进发;
  
  应对不了,那便倒在这一道劫难前,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后世人常有笑谈:凡后世人,祖上那都是阔过的;
  
  凡能传延到后世的家族,就没谁的祖上是普通人。
  
  因为普通人,大部分传延不到后世新时代,就早已被时代的滚滚车轮,给无情的碾碎了。
  
  对后世人来说,这是一句笑谈。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这,却是再现实不过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农人,传宗接代,已经是你能做到的事当中,唯一有意义的那一个了。
  
  可即便是这一个,也依旧不容易。
  
  你得耗费你的一生,你得拼搏一生,才有可能在你这一代人,达成这个使命。
  
  但你依旧无法保证你的后代,能代代相传的尽数完成使命。
  
  所以,华夏民族天然就对‘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的感念,有着强烈的认可。
  
  因为只有这么一代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维持家族、血脉的延续,而不至于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碎。
  
  正所谓: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给子孙后代留下自己的积累,便是独属于华夏人‘求上得中’的策略。
  
  ——求上,自然是求子孙后代更进一步,在自己所留下的积累的基础上,再填一份积累,代代传承下去;
  
  得中,则是自己留下的积累,哪怕无法让家族更进一步——甚至哪怕无法维持住,也顶多是从‘财主’跌为‘农民’;
  
  而不是从农民,直接跌为断子绝孙,查无此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