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句子里有尺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句子里有尺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句子里有尺 (第2/2页)

“薄荷。”一人说。
  
  “黄芩。”另一个说。
  
  “白芷。”又一个说。
  
  “最轻的放前面,最重的在后。”
  
  朱瀚道,“谁轻谁走风缝,谁重谁靠墙根。你们占的不是‘端口’,是味的层。味轻的先‘让’,让出去,重的靠后,接住。”
  
  他们听着,一一照做。
  
  雾气在草药间游走,味道没有撞,而是顺次铺开。
  
  路过的行人嗅着,不觉得冲,反倒记住了每一种草药的名字。
  
  卖草药的人彼此看了看,忽然都笑了笑,像是打了一场各自赢的仗,又没有伤人。
  
  又是一拨人,是几位为人削笔的书童。
  
  他们争“谁先削”。有人书房里要急用,有人说自己走得远。
  
  站到红绳前,一个个孩子先摸绳,指尖还带着墨味,摸完了眼睛都亮一点。
  
  朱标示意:“你们先各自写一个‘停’字。”
  
  孩子们怔了一下,还是提笔在小板上写。
  
  有人写得快,有人写得稳,有人写得歪,但写完了都笑。
  
  朱标指着写得最慢、却最稳的一个:“你先。因为你心停了半寸。”
  
  他又看向写得最快的那个孩子:“你最后。你把‘停’写成了‘亭’,你心里把自己藏在房子里了。”
  
  孩子们轰然笑,那孩子也笑,摸了摸红绳,自觉“让”了。
  
  削笔的小贩乐得合不拢嘴:“这‘停’字也能分先后了。”
  
  午近时,一位瞽者牵着一个小儿过来。
  
  瞽者眸子浑浊,却笑得安,手里拄着一根竹竿。
  
  小儿七八岁,手里握着竹竿的尾,跟着他走。
  
  两人到绳前,瞽者先摸,手掌轻而稳。
  
  小儿也摸,摸完眼睛圆滚滚看着人群。瞽者说话不急:“我来借一个‘听’。”
  
  “你说。”朱瀚道。
  
  “我在城北桥边说书,讲‘三侠五义’——”
  
  他一顿,似乎想起不该说什么江湖虚无,便改口,“讲‘守门不睡’的故事。近来,人多,来往的脚步声,把我心里的板打乱。我想求在这儿‘听’一会儿,借你们的心拍。你们这个拍子真稳。”
  
  “听。”朱瀚点头,“但你也教我们‘听’。你听人的脚步,你说给大家听,哪一种脚意味着什么。”
  
  瞽者笑了,耳朵轻轻地动:“急的脚,脚掌先落;稳的脚,脚跟先落;心里有事的脚,左右轻轻不一致;心里没事的脚,直进直出。还有,爱看热闹的脚,站住的时候只站半个脚掌。”
  
  他说着,头却微微偏向一边,像在跟风说话。
  
  人群里有人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脚,顺手把脚从红绳边挪开半寸。
  
  瞽者又说:“你们这红绳有一种暖,是人手的味道。我摸得出来,早晨的暖和下午的暖不一样。早晨的暖轻,像熬过夜;下午的暖沉,像看过一天人的心。”
  
  头一日,城西新棚刚挂起红绳,便有粮行掌柜带着伙计来站定。
  
  伙计们争得面红耳赤,说米袋该先抬谁的,有的说自己肩宽能快,有的说自己先到先走。
  
  掌柜一开始也想呵斥,见竹棚下坐着人,便忍住,低声同朱瀚道:“王爷,他们平日都抢,我管不过来。”
  
  朱瀚没有立刻出声,只让伙计们先摸红绳。
  
  几双满是老茧的手一摸,呼吸便缓了一点。
  
  “你们今日各自报一件——不是谁快,而是你们抬过的最重的一担。”
  
  伙计们一愣,七嘴八舌:“我抬过两石半。”
  
  “我三石整。”
  
  “我只抬过两石。”
  
  说到最后,反倒有点不好意思。
  
  朱瀚点头:“重的走前,轻的在后。谁重谁量得多,他在前。不是抢,是量。”
  
  城北“漆器街”多是手艺人,日日打磨漆器,漆味呛人,常常为“谁先晾谁后晾”争执不休。
  
  一日,两个师傅把未干的漆器抬来棚前,各执一词。
  
  “我这盏灯罩先晾,不然漆起花。”
  
  “我的盒子先晾,不然走气。”
  
  朱标那日在场,年轻气盛,正要劝,朱瀚却拦住,让他自己处置。
  
  朱标看着两人,忽然想起叔父说过的“规是看不见的绳”。
  
  他便道:“你们把漆器都放到灯下,照一照。谁的漆反光先晃眼,谁后晾;谁的光暗,谁先晾。”
  
  两人半信半疑照了,果然那盏灯罩光亮得刺目,只能晚些;盒子漆暗淡些,先晾也无妨。
  
  人群轰笑:“原来漆也会自己说话。”
  
  这日,有两位举子因文章争执:一人说“先声夺人”,一人说“含蓄有味”,吵得脸红脖子粗。
  
  李遇也在场,他已习惯半个时辰不敲鼓,只看人心。
  
  他开口:“你们各自念一段,但要在句末停半拍,让别人接。”
  
  两位举子照做,先念的果真声势如潮,却因停半拍,被后一句借走,气势反弱。
  
  后念的含蓄,反因停顿让人细细咀嚼,味道更长。
  
  众人拍手:“原来文章里也有‘一尺半’。”
  
  自此,学府里竟流行起一句话:“写字要留空,句子里有尺。”
  
  朱元璋得知后,只笑不语。
  
  日子久了,“一尺半”的棚子成了京城里奇特的风景。
  
  有人说是调解处,有人说是戏台下的学馆,也有人干脆称它为“心棚”。
  
  凡来坐的,不管贫富,都要先摸红绳,再说话;说话要半句半句;若有人急了,旁人便笑他“忘了留半寸”。
  
  甚至孩童之间吵架,也学大人模样:“先摸树皮,再开口。”
  
  一日傍晚,朱元璋微服而来,在旧学府的棚下坐了良久。
  
  他看见一个乞儿也伸手摸绳,眼神从慌乱渐渐安下来。他叹了口气,轻声对朱瀚道:“老三,这绳子,比刀剑还稳人心。”
  
  朱瀚只答:“刀剑是外物,绳子在心。”
  
  朱元璋沉默许久,忽然笑道:“也罢。让这京城先学会‘留’,才谈得上长久。”
  
  又过几日,那个姓金的朱标再次来到南市口的棚,手里依旧那支短笛。
  
  他先摸绳,然后开口:“王爷,我会的,不止三声了。”
  
  “几声?”朱瀚问。
  
  “五声。”
  
  “那你吹,吹完收,不许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