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零一十二章 粤语和古音
第三千零一十二章 粤语和古音 (第2/2页)等到周至拨完最后一个和弦,所有人都安静了一下,似乎是在回味刚刚的感觉,然后才鼓起掌来,不仅是给周至,也是给自己鼓掌。
“这是一首老歌吧?”梁红说道:“不算不算,太老的不能算。”
周至想了一下:“那还有一首《四季歌》,不知道你们熟悉不熟悉。”
“你先唱,唱出来我们听听。”
“红日微风催幼苗
云外归鸟知春晓
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
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
桥上风雨知多少
半唱半和一首歌谣——”
“哦,这首啊,曲子也很熟悉。”阿紫笑道。
这歌也非常好听,后来还引得各大歌手翻唱出各种编曲的版本,等到周至唱完,也是获得了大家一致喝采。
“这个应该算民谣了吧?而且是九四年创作的,也算新歌。”
“算你过关。”梁红笑道:“就是歌词不大听得懂,不过挺有诗词的那种韵味的。”
“就是啊,肘子好像都没有听你说过弄论文的事情,你的论文是中古语言的吧?好像也和粤语有些关系?”
“博士课题哪里有这么好做。”周至扫了一下琴弦:“不过好在我从硕士就开始准备,现在就是利用历史资料和资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将文字记录与方言留存结合起来,拟构出中古时期的合理字音,最后再根据古调定音,就能够得到结果了。”
“说起这个我有个问题要问。”杨宏辉说道:“古代人开弓,常说是开多少石的弓,这个石,有些人读shi,有些人读dan,我问了好些老师,老师们说他们的老师教的就不一样,肘子你说这个字到底在古代应该读啥?”
周至乐了:“这个字真要细说开去的话,完全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了。”
“你不用给我们讲太深。”杨宏辉笑道:“能够让我听得懂就行。”
“那我就先说结论。”周至笑道:“这个字,在古代记录音韵的书籍,无论是唐代的《唐韵》,宋代的《集韵》,明代的《正韵》,以及清代的《康熙字典》里,都标记其读音为‘常只切’,或者‘常亦切’。”
“所谓的某某切,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叫做‘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进行切音,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其实还是一种拼音。”
“‘常只切’或者‘常亦切’,意思就是取‘常’的声母和‘亦’,‘只’的韵母,合成‘石’字的读音。”
“那就不对了啊?”杨宏辉说道,“常的声母是chi,加上韵母yi,那就是吃的音,那也不是石头的音啊?”
“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了。”周至笑道:“现代普通话常字的发音变化太大了,可是在粤语里边,这个字的发音却保留了古音,读作soeng,而‘亦’读作jik,类似普通话的‘叶’,‘只’的读音读作‘zek’,类似普通话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