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心有余悸
第四百四十六章:心有余悸 (第1/2页)相公庙南五里外是靳寨村,再往东南行二里地就是金盔李村,从这里再南行六七里地便是闯军辎重要地——朱仙镇了。
靳寨,一个不大的小村寨,常住的百姓只有五百多口人,算下来还不到一百户人家,像这样的村寨普遍存在于中原大地上。
正所谓“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最好的写照。
每相隔二三里地的距离,便有一个三五十户人家组成的小聚落,再相隔七八里或十余里则会有一些大的村寨,往往会有二三百户人家聚集,人口也多达千人以上,甚至还有些两千多人口的大村寨。
而在那些河湾处、或者官道边,则会形成一些大的集镇,这里不止是人口密集,更因有河运与官道之利,往往客商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商埠,其繁华程度甚至会超过一些偏远的县城。
比如闯贼占据着的朱仙镇,便是如此!
河南平原上大小村落,有若星罗棋布一般,错落而有序地展布在这片中州大地,这种布局既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的聚居智慧,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靳寨便是这片大地上的一处小村寨,虽然已经残破不堪,却仍有不愿或是不能逃走的老弱,坚守在这处破败的寨子里。
早前闯王大军过境之时,他们也是惶恐不安了许久,但要么是死不舍家的、要么是实在跑不动的,所以也就都硬挺着留了下来。
可他们没有想到,闯王的大军对他们竟然秋毫无犯,非但如此,还挨家挨户的给留下来的人们发放银钱,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惊了。
而今天他们看到的情景,更是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三观,直接将他们心里的全部认知都彻底震碎了!
中原地方的老百姓这些年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流贼过境,也不记得经历过多少次剿贼大军的来来往往……
但他们却深刻地晓得“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道理!
可今日这些贼和兵,怎么就突然转了性呢?
闯贼大军路过村庄,不但不抢掠,竟然还发放银钱,已经让他们深感震惊了。
可今日来的官兵却更为出奇,他们虽然也没有逐户查抄抢掠,但是他们却挨家逐户的统计丁口,然后按照每户现有的丁口发放粮谷薪材。
这还不算完,带兵的武将还在南北两端的村口处,各设立了一处粥棚,每日早晚各施粥一次,这对于长期处在饥饿状态下的百姓,无异于山珍海味。
相比于闯贼的发钱方式,勇毅军的发粮、施粥更为实在,也更能打动这些贫苦百姓的心!
毕竟在这般兵荒马乱的时刻,就算手里有银钱,又要到哪里去买粮谷呢?
就算能够找到地方买粮谷,可这种时候粮谷又是什么价格,凭闯贼发放的那一点点银钱,又能买回多少粮谷?
而勇毅军这种方式就不一样了,他们选择了最为简单粗暴,却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一边发粮,一边施粥。
论收买人心——还得看我“永宁伯”啊!
靳寨不过才剩下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多口子人,且又都是些老弱幼小之人,就算放开了给他们吃,又能吃得了多少粮食,何况只是每日定量放粮和施粥呢?
由此可见,这个事儿的面子大于里子,最主要的还是争取民心所向,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