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老乡见老乡
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老乡见老乡 (第1/2页)宁卫民的成功从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光鲜。
从他这辈子开始正式经商的那天起,他就清楚自己是一个有操守和人情味的华夏商人,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变成犹太人那样只认钱不认人的市侩鬼。
所以他一直禀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在做人、在做事。
而他也因此受益,扩充了人脉,积攒了人情,获得了名声,壮大了自己的隐形实力,可以说是好人有好报的双赢。
到目前为止,尽管对有些事情,宁卫民只是亲手起了个头,给其他人提供一个思路,然后又投入了不多的一点资本。
但事实证明,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其实缺的往往不是做事的人,而是一个有远见,有实力,又有担当的带头人。
而只要有了这么一个人,好些事儿就是水到渠成一样的容易了,根本不用这个带头人去做什么,很多事情就会自己运转起来。
…………
1990年12月初的东京成田机场,铅灰色的天空刮起了让人冷彻入骨的寒风。
那丰盛呜呜的嘶吼,像极了机场门口那三五成群,那一小堆,一小堆的沪海人充满怨气的牢骚。
他们都是从国内来日本“淘金”的人,第一次来到东京。
这一年,既是日本经济明显走下坡路的一年,也是国内出国潮越发疯狂的一年。
由于国内普遍流传着由于人才流失过大,国家将对出国人员加以限制的谣言,好多想出国的人都变得急躁起来,于是等待办出境手续的人骤然增加。
尽管政府极力宣传,说国家政策没有变,不要听信谣言。
但毕竟“拥堵”已经发生了。
国内的人还就是这样,人越多就越爱挤,生怕自己被落下,
所以即使明知是“谣传”,但因此“涌现”的需求却仍然是加倍的,于是乎出国的队伍再度急速扩容,许多人都不惜砸锅卖铁,甚至全家举债,通过各种各样的门路跑到国外来。
日本由于距离共和国较近,经济又发达,自然成了不少人的首选之地。
尤其是沪海,因为地理便利、签证政策宽松、及文化相似性等多重因素,更是把日本当成了出国的主要目标地。
但可惜的是,日本的经济崩盘对国内来说,还属于没有多少人能了解的消息。
客观上的信息闭塞,就导致今年来日本“淘金”的这些国内同胞,充满了盲目性。
他们压根不就不清楚,此时的日本是什么状况——早已经不像前些年那么好赚钱了,现在就连日本人都在找工作。
而且由于出国需求骤增,在国内吃这行饭的人也多了,那就难免鱼目混珠,存在着大量违规操作的,和丧良心的黑中介。
像现在机场门口这些沪海人,都是倒了霉踩了坑的人——答应今天来接他们的人根本就没来。
他们今天才刚下飞机,来到异国他乡,就被困在此地了。
甚至有些个别的人,已经站在这里等了三个小时了,这可有多急人呀!
王秀莲把藏青的旧棉袄裹得更紧了些,冻得发红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中介收据。
这是她和丈夫省吃俭用大半年的积蓄换来的“希望”,写在上面的“负责安排接机和住处”的字迹早被她的手汗洇得发虚。
她心里发慌,总觉得那模糊的字迹像个嘲讽她的鬼脸。
肚子里更饿的难受,烧心烧肺。
她现在是真的后悔了,早知道当初就该听邻居阿婆的话,别信什么‘出国淘金’的鬼话!
可问题是后悔也晚了,抱怨没用啊。
她心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赶紧先想个办法离开这里,设法安顿下来,之后再找那个骗了她的张金龙,好好算算这笔账。
“这都快天黑了!居然还没有人来,张蹄髈那王八蛋准是卷钱跑了!”
穿皮夹克的阿明往地上啐了口带血的唾沫,他和王秀莲都是通过同一个人办出来的。
沪海人喜欢把胖子叫蹄髈,他口中张蹄髈就是张金龙。
而为了凑这笔出国费,阿明他把家里传了两代的老房子都抵押了,所以此刻声音里全是哭腔,急得都快上吊了。
“从机场到市区的班车票要两千七百日元,我兜里只剩两千日元了,今晚睡哪儿都不知道!难不成要睡这露天广场?这个王八蛋,害我白等这么长的时间,我要抓住他,非得揍他一顿不可。”
旁边还有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也是和他们一样的经办人,同样心里窝火,忍不住要发牢骚。
“我也一样,饶不了他。出来前,这个垃圾明明说的好好的,来接机,安排住宿。结果到这里人没见着,车也没见着。啊呜卵冒充金刚钻。既然没本事,当初就不要答应我们嘛,为什么要骗我们呢。”
他瞥了眼即将暗下来的天色,忍不住声音发颤,“这鬼天气,再待下去非冻出病不可。他倒真不怕我们出事情……”
让人瑟瑟发抖的风里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
就在这时,一串亮堂的车灯刺破昏暗,把众人的目光都吸了过去。
原来是机场的班车又开过来了几辆,停在这里等着接客。
毫无疑问,待不了多一会,这些车就会被从机场里走出来的人填满,然后开往东京市区。
而这一幕也直接刺激到了王秀莲。
她现在算是死心了,便主动打破了沉默,对另外两个人建议。“我觉得我们不要再等了,今天肯定是不会有人来了。再等下去,我们就真成了戆大了。还是咱们自己想办法吧……”
“自己想办法?”戴眼镜的小伙子问,“咱们人生地不熟的,日语又不够好,能有什么办法?”
“不是有班车嘛,花钱买票走吧。先到市区再想办法,否则今天就真要露宿街头了。”
“可是阿姐,我钱不够啊。”
戴眼镜的小伙子还没做出决定,阿明就愁眉苦脸的说,“我真的就只有两千日元了。要不你们先走,我一个留在这里继续等好了,大不了我睡机场。我就不信他真敢把我扔在这里……”
就在这时,一辆班车已经满员开走了。
而让王秀莲他们注意到的,是刚才他们旁边等候的几个沪海同乡都上了这辆车。
不用于刚才的焦急万分,东张西望和捶胸顿足,这些人一旦有了着落,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又让他们昂起头,挺起身,甚至向其他还留着机场的老乡,投来轻蔑的目光,展示他们的幸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