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捐书
第32章-捐书 (第2/2页)拾穗儿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视线变得模糊。
她想起大一刚上张教授的《植物学基础》时,自己因为基础差跟不上,是教授利用午休时间给她补课。
大三她想去京科院实习,是教授耐心说服了校委会;大四时她发起“戈壁图书角”计划四处碰壁时,是教授帮她联系出版社争取到了第一批捐赠的绘本……这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教授,谢谢您……”
拾穗儿哽咽着,话都说不完整,眼泪滴在《戈壁植物栽培技术》的封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陈阳悄悄递来纸巾,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用眼神安慰她——他知道,拾穗儿一直把张教授当作父亲一样敬重,教授的支持比任何鼓励都更让她感动。
张教授看着她红红的眼睛,连忙又从包里拿出一本《乡村教育实践指南》递给她:“别哭,这书里有很多和农村孩子沟通的技巧,你们去了戈壁会用得上。我还夹了几张育苗时间表,从播种到定植的时间、浇水施肥的量都写清楚了,照着做能少走弯路。”
陈阳接过书翻开,果然在扉页找到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教授手写的时间表,字迹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见,连“风沙天气需提前加固育苗棚”这样的细节都备注了。
“教授,您想得太周到了。”
陈阳的声音也有些沙哑。他明白,这不仅是文字,更是教授几十年田间地头积累的宝贵经验。
张教授又叮嘱了几句“注意身体”、“有困难别硬扛”,才慢慢起身离开。
拾穗儿和陈阳送教授很远,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梧桐林荫道的尽头才返回。
“别难过了,教授肯定希望我们把事情做好。”
陈阳递给拾穗儿一瓶水,帮她拧开瓶盖,“咱们把书整理好,尽快寄到戈壁,不辜负教授的心意。”
拾穗儿点点头,擦干眼泪,重新蹲在桌前。
她把张教授捐的书单独放在一个纸箱里,用红笔在箱子上郑重写下“张教授捐赠——育苗&教学参考”,字迹写得格外用力,生怕运输途中有所闪失。
陈阳陪着她,将其余书籍按“教辅类”、“科普类”、“文学类”分类整理。
两人偶尔抬头对视,都会忍不住微笑——刚才教授离开时,悄悄对陈阳说“拾穗儿这孩子实诚,你以后多照顾她”,想起这句话,两人的脸颊都有些发烫。
整理到一半,陈阳突然从背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植物生理学》,封面上还贴着学校图书馆的旧标签,虽然边角已经卷起,但书本保存得很干净。
“你看这是什么?”陈阳的声音带着神秘,眼里闪着光。
拾穗儿惊讶地抬起头:“这不是我大一时啃了半个月的那本书吗?后来不小心弄丢了,还赔了图书馆二十块钱,难过了好久。”
她接过书,轻轻拂过书脊,熟悉的触感让她想起大一时为了弄懂光合作用,抱着这本书在图书馆苦读的日子。
翻开扉页,最角落的地方还画着一棵歪歪扭扭的沙枣苗,苗尖上有个小太阳,旁边写着“要像沙枣苗一样,扎根戈壁”。
“我上周在旧书市场偶然看到的,一看到扉页上的沙枣苗,就认出是你的。”
陈阳笑着指指那棵小苗,“你当年说,等回到戈壁,要用这些知识教孩子们育苗,这本书正好可以当教材。”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便签纸和钢笔,认真写道:“这是你当年努力学习的见证,我帮你留着。等戈壁的图书馆建好,我们一起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老师也曾这样抱着书本,一步步靠近梦想。”
最后,他在落款处画了一个小太阳,和扉页上的沙枣苗相对,像一对默契的伙伴。
贴便签时,陈阳的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拾穗儿的手,两人都顿了一下,又迅速移开。
拾穗儿感觉指尖还留着他掌心的温度,连忙低下头假装整理旁边的《儿童文学》,心里却甜得像浸了蜜。
她知道,陈阳记得她所有的小事:丢书的难过、教孩子们育苗的梦想、扉页上的涂鸦,甚至她爱吃校门口的糖炒栗子……
“陈阳,”
拾穗儿轻声开口,声音还带着些许鼻音。
“等我们回到戈壁,一起把教授捐的书编成教材,一起教孩子们种沙枣苗,一起看着图书馆的书架被填满,好不好?”
“好。”
陈阳郑重地点头,眼神认真得像在许下承诺,“我们还要在图书馆旁边种一片沙枣林,等树长大了,孩子们就能在树下看书,就像我们现在在梧桐树下一样。对了,还得给那个捐《太空百科》的学弟留个位置,让他带望远镜来教孩子们认星星。”
秋风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们的约定鼓掌。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重叠在堆满书籍的桌上。
十二个纸箱整齐地排列在一旁,登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书名——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每本书里都藏着对戈壁孩子的期待。
暮色渐浓,校园里的路灯依次亮起,暖黄色的光芒洒在梧桐树上,也洒在拾穗儿和陈阳身上。
陈阳提起最重的一个纸箱,对拾穗儿说:“走吧,我们去邮局寄书。早一天寄出,孩子们就能早一天读到这些书,教授的心意也能早一天送达,学弟的‘太空约定’也能早一天实现。”
拾穗儿点点头,拎起那个装着《植物生理学》和张教授赠书的小纸箱,跟在陈阳身后。
走过梧桐林荫道时,她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着那些抱着行李、互相道别的毕业生们,突然觉得毕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在遥远的戈壁,有等待他们的图书馆、渴望知识的孩子们、需要呵护的沙枣苗、学弟的天文梦想、师长的支持,以及身边人的陪伴。
这一切,都是她勇往直前的力量。
“对了,”
陈阳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拾穗儿。路灯的光芒映在他脸上,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真诚,还带着一丝藏不住的紧张。
“拾穗儿,回到戈壁后,除了建图书馆、种沙枣苗、陪学弟教孩子们认星星,我还想……每天早上给你煮热粥,晚上陪你去育苗棚检查幼苗。让我不只是你的战友,更是能陪你走一辈子的人,好吗?”
拾穗儿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脸颊热得发烫。
她抬起头,看到陈阳眼中满含期待,像个等待奖励的孩子。
她用力点头,声音微微发颤却无比清晰:“好。”
秋风吹起她的衣角,也扬起了陈阳灿烂的笑容。
他伸出手,轻轻握住拾穗儿的手,掌心的温暖透过皮肤直达心底,甜丝丝的。
两人并肩走在梧桐树下,手中拎着的纸箱里,装着的不仅是书籍,更是他们对戈壁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牵挂、对师长的感恩、对少年梦想的守护,以及刚刚萌芽的、关于爱与未来的美好约定。
拾穗儿低头看着两人交握的手,又看了看怀里的《戈壁植物栽培技术》,嘴角情不自禁地上扬。
她知道,回到戈壁后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风沙会打乱计划,育苗会遭遇挫折,建馆会面临阻碍。
但只要身边有陈阳,有张教授的支持,有学弟的天文望远镜,有这些充满爱心的书籍,有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她就无所畏惧。
就像扉页上那棵沙枣苗,只要有阳光、雨露和守护,就能在戈壁滩上扎根、生长,终将开出最甜的花,长成最挺拔的树。
而她和陈阳的故事,也会像这沙枣苗一样,在戈壁的土地上,缓缓生根、发芽,书写出属于他们的,温暖而坚定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