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章 文武百官,皆不如他
第一卷 第6章 文武百官,皆不如他 (第2/2页)啪——!
一声凌厉刺耳的音爆骤然响起,如同惊雷炸裂!
女帝身后的老太监奋力甩动手中长鞭,厉声高喝:“肃静!”
争吵声戛然而止。
众臣这才惊觉失仪,慌忙整理衣冠,垂首站好。
紫宸殿内,落针可闻。
韶华帝冷冽的目光缓缓扫过众臣,冷声道“诸位爱卿,除了请求朕拨发钱粮,对于赈灾本身,可还有何良策?”
良策?
百官闻言,皆是一愣,面面相觑。
刚才不是已经奏对过了吗?
灾情如此,除了拨钱拨粮,还能有何良策?
陛下今日......
似乎与往常不同。
以往此类事务,多是百官提出方案,陛下斟酌采纳便可,今日为何一再追问‘良策’?
站在前方的上将军凌羽,眼角余光隐晦地瞥了一眼身旁不动声色的赵巨鹿,心中暗道,“这老狐狸,今日未免太过安静。”
而太尉卫西亭,则半眯着眼,目光在赵巨鹿和凌羽之间转了转,见女帝并未点名问他,便乐得清闲,继续眼观鼻,鼻观心,神游物外,心中甚至开始默哼起不知从哪家青楼听来的俗曲小调。
就在这时,韶华帝清冷的声音响起,清晰地传入每一位朝臣耳中,“既然众爱卿暂无良策,那么,朕,有一策。”
朕有一策?
这四个字如同巨石投入深潭,在百官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陛下竟要亲自提出解决之策?
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龙椅之上。
站在文官之首的赵巨鹿,眼皮微微一动。
他心知肚明,陛下要说的,定然是源自昨日牢中李聆风的那番言论。
可‘以工代赈’不过是个粗略的框架,其中细节漏洞不少,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难道,陛下在一夜之间,就已将其完善补全,形成可执行之策?
若真如此,这位年轻女帝的心智与决断,未免太过惊人。
圣心......
当真愈发难测了。
卫西亭和凌羽也同时将目光投向赵巨鹿,试图从这位老搭档脸上看出些端倪。
三人同朝为官数十载,彼此熟悉。
可今日的赵巨鹿,沉稳得过分,沉默得诡异,让他们心中都升起一种陌生的感觉。
在一片寂静与期待中,韶华帝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传朕旨意。”
“即刻起,于南柳河灾区,由朝廷设立官办粥棚。”
“推行‘以工代赈’。”
“招募灾民,参与修筑加固河堤、清理疫区、搭建临时居所等劳作。”
“按日计工,凭工领取口粮。”
“凡参与以工代赈者,其直系家眷,亦可每日至粥棚领取维持生计之粥食。”
“待灾情平息后,所有参与劳役之灾民,减免其家庭两年赋税,并免除三年徭役。”
“粥棚建设、管理及所需粟米,由朝廷统一出资,委托可靠商贾平价采购,各地官吏负责监督发放。”
说到此处,韶华帝语音微微一顿,目光骤然变得锐利死刀,本就冰冷的话语更带着肃杀之意!
“在此赈灾期间,若有奸人胆敢煽动民意,聚众闹事,意图引发民变者,一经查实,无论首从,立斩不赦!并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整个紫宸殿,陷入了一片死寂。
百官都被这环环相扣、恩威并施的策略震撼了。
这已远远超出了简单放粮的范畴,它将赈济与生产结合,以工代赈,既解决了灾民眼前的生存问题,又利用了劳力进行灾后重建,更以免税免役作为长远安抚,最后以严刑峻法杜绝隐患!
其思虑之周全,手腕之老辣,完全不像是一位深居宫中的年轻女帝能独自构想出来的!
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方略!
短暂的沉默后,太尉卫西亭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压下心中的惊骇,上前一步,高声赞道:“陛下此策,思虑周全,恩威并施,实乃安邦定国之良策,老臣佩服!”
“陛下圣明!”
“彩!”
其余官员回过神儿来,纷纷躬身附和,赞誉之声,此起彼伏。
上将军凌羽亦是心潮澎湃。
他紧握笏板,迈步出列,声若洪钟,“陛下!末将愿亲赴南柳河,督办此次赈灾事宜,必不负陛下所托!”
御史大夫张道恒岂肯让这积累声望的好机会落入他人之手!
只见他立刻抢步上前,“陛下!上将军身系国防重任,不可轻动,督办赈灾,安抚地方,乃是我御史台职责所在,臣愿前往!”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错,隐有火花。
然而,他们几乎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至今未曾发言的丞相赵巨鹿。
这位平日里在朝堂上纵横捭阖的丞相大人,此刻却如同入定老僧,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周遭的一切争论都与他无关。
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这老狐狸......
今日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凌羽和卫西亭心中,皆升起巨大的疑问。
这还是那个在朝堂上挥洒自如、一言可定风向的赵相吗?
【章评留策,够毒必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