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许都潜流
第3章许都潜流 (第2/2页)“必须尽快获得一定的自由,至少……要能接触到外界信息。”吕布再次摩挲着那块碎铁片,目光落在精铁铸造的门窗上。
硬闯是死路。唯一的希望,在于让曹操觉得,给他一定的活动空间,利大于弊。
他需要一场“投名状”,或者,一个足以打动曹操的“功劳”。
机会,会从哪里来呢?他回想起入城时那个在酒楼上遥敬他一杯的文士。
那超然又带着审视的眼神,绝非寻常看客。
“许都……除了曹氏亲族、颍川谋士,还有哪些势力?”吕布在脑中飞快地检索着混乱的记忆碎片。汉室老臣、各方势力的暗探……忽然,一个以“毒”著称的谋士形象隐约浮现——贾诩,贾文和!
是了!董卓旧部,张绣的谋士,后来劝张绣投降曹操的那位!历史上他此刻应在张绣军中,但或许……吕布的心跳陡然加速。如果那人真是贾诩,他为何会在许都?又为何对自己这个“将死之人”表现出兴趣?
这或许是一个变数,一个曹操掌控之外的变数!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石室的门再次被打开。来的不是郭嘉,也不是荀攸,而是一个面容冷峻的军法官和两名甲士。
“吕布,奉丞相令,问你几句话。”军法官声音冰冷,不带丝毫感情,“你旧部魏续、侯成、宋宪等人,如今散落何处?在徐州可还有隐匿的财货、私兵?”
吕布心中冷笑,这是例行盘问,也是最后的榨取。他依着记忆,半真半假地交代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据点和人名。他知道,这些人要么早已星散,要么已被曹操清剿。
问答持续了半个时辰。军法官记录完毕,面无表情地起身离开。就在两名甲士紧随其后,铁门即将关闭的刹那,其中一名一直低着头的甲士,脚步似乎踉跄了一下,手臂极其隐蔽地在一堆准备好的干净衣物上轻轻一碰。
动作快如闪电,若非吕布全神贯注,几乎无法察觉。
门“哐当”一声锁上。
吕布的目光立刻锁定了那堆衣物。他缓缓起身,走过去,仔细翻检。在最下面一件粗布内衫的夹层里,他摸到了一小卷异常光滑坚韧的……帛书?
他的心猛地一跳,迅速将帛书藏入怀中,不动声色地继续整理衣物,耳朵却竖起来,仔细听着门外的动静,确认无人返回。
直到夜幕降临,石室内只有一盏昏暗的油灯,吕布才背对着门口,借着微弱的光线,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卷小小的帛书。
帛书上只有寥寥两行字,笔迹瘦硬,透着一股冷冽:
“虎牢关前戟犹寒,
白门楼下雨未干。”
没有署名。
吕布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两句诗,像两把钥匙,猛地捅开了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
虎牢关前戟犹寒——这是说他吕布昔日虎牢关前的威风!
白门楼下雨未干——这直指他刚刚经历的生死劫难!
最关键的是这帛书的材质和笔迹!这帛书,并非普通绢帛,而是……而是与他记忆中,董卓麾下那位首席谋士李儒常用的密信材质,极其相似!而这笔迹,虽刻意变化,但那骨子里的冷硬算计,与李儒如出一辙!
李儒?!他不是早该在董卓败亡时就被处死了吗?难道……他没死?他还活着,并且潜藏在许都?或者说,这帛书是李儒旧部,甚至是……那个可能与李儒有旧的贾诩所发?
这信息太过震撼!李儒若在,代表的是一股蛰伏在暗处、极其危险的董卓残余势力!他们找上自己这个曾经的“少主”和“战友”,意欲何为?
是合作?是利用?还是一个针对曹操,甚至针对他吕布的巨大陷阱?
这帛书是一个钩子,一个带着剧毒,却又充满诱惑的钩子。它意味着危险,但也意味着……机会!一个可能打破目前僵局,获得外部助力的机会!
吕布将帛书紧紧攥在掌心,冰冷的汗水浸湿了帛布。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曹操掌控下的“观察”与“利用”,另一边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合作”与“阴谋”。
他该不该回应?如何回应?
就在他心潮澎湃,难以决断之际,石室外突然传来一阵不同于往常的嘈杂声,似乎有大队人马正在靠近,还夹杂着兵器碰撞的铿锵之音!
吕布猛地将帛书塞进嘴里,强行咽下。他迅速恢复靠墙而坐的姿势,闭上眼睛,假装假寐,但全身肌肉已然绷紧,耳朵捕捉着门外的每一个声响。
脚步声在石室外停下,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并非他熟悉的任何一位谋士或将领:
“开门!奉丞相钧令,提审吕布!”
提审?在这个深夜?以这种方式?
一股不祥的预感,如同冰冷的毒蛇,骤然缠上了吕布的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