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
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 (第1/2页)在三天高强度的生产测试之后。
陈常在已经可以确定,他设计的这条虽然简陋,但是效果还是可以的,半自动子弹生产线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少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但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小问题,那是必然的。
机械设备怎么可能会永远都不出问题。
人还时不时的来一个感冒发烧呢。
更何况是机械设备。
尤其是现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制造厂的师傅还有技术员们,在完成了这一条生产线之后,再制造第二条生产线时,就已经变得轻车熟路了。
而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生产线开建的二十天后了。
所有的生产计划,完全是按着陈常在所给出的,计划书上的时间完成的。
整体生产线的生产周期是十四天多一点。
安装调试和满负荷测试时间是五天。
这完全在生产计划书的范围之内。
这说明陈常在,在整个生产调度上面,没有出现大错误。
现在这条生产线的平均生产速度,可以做到每分钟生产二十五至三十发子弹的程度。
当然,这个数字和后世的生产效率是没办法比的。
哪怕是和现在的德国、美国、日本的生产效率也是没办法比的。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从设备本身来讲,蒸汽机带动的设备,和电机带动的设备确实是没有办法相比。
从动作反应时间就完全是两个层级。
第二个,现在这条生产线上,用的还都是单冲头的冲床。
所以和那些工业国家的子弹生产线,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一个,现在操作这些冲床和车床的人,还没有到达熟能生巧的程度。
在这种设备上,哪怕是慢一些都可以。
但是绝对不能慌乱。
一次的马虎大意,或是慌乱。
那么轻了可能就是缺少一节手指。
重了,可能一只手掌也就废了。
后世有个说法,说“大拇指和食指缺一个的,这个人不是干木工的,就是干冲压的。
手指头缺好几个的,这人不是搞联合收割机的就是搞木锯的。”
这种民间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说法,往往最直观的说明了搞工业的危险性。
所以不管是搞什么工业的,要是不想受伤,不想死于非命。
那就必须要对工业的力量保持敬畏,对安全守则顶礼膜拜。
陈常在交代下来了第二条生产线的生产计划之后。
他就离开了机械加工厂,来到了冶炼铸造厂。
这边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
但不管是铸造小部件的倒膜沙箱。
还是铸造锻压机那三个大梁的地坑,都已经准备好了。
所谓的三梁四柱式锻压机。
就是说,这个锻压机有三个大梁和四根柱子。
锻压机的三个梁分别为,作为底座基础的地梁。
它是三个梁中,最大,也是最重的家伙。
第二个是锻压机最上方的天梁,也叫顶梁。
它的重量排在第二。
第三个就是锻压机中间的,可以上下滑动的滑梁,也叫滑块。
它是这三根梁中最轻的。
这个最轻,是指和其他两根梁相比较,可不是说这根梁不重。
而四柱,顾名思义,就是四根柱子。
这四根柱子的技术要求可是非常高的。
它们要求要绝对笔直。
表面不能有任何缺陷。
因为这四根柱子的作用,除了支撑作用之外。
它们还是四根定向导轨。
没有它们的定向,那么锻锤的上下运动就会出现偏向。
那弄不好一台锻压机也就报废了。
而想要得到一台锻压机,铸造是永远都离不开的手段。
铸造看着简单,只是把钢水倒进模具里就行了。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铸造,是在工业机件加工中,最吃经验和技术的工种之一。
它的危险性也是最大的。
而铸造机件。
越是铸造大件,就越需要老道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因为它的危险性,也是直线提升的。
为了铸造这台锻压机。
几乎全军所有技术最好,经验最多的铸造师傅们,全都聚在了一起。
而冶金实验室的那些技术员们,也都是在和老师傅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铸造这三个大家伙的方法和流程。
后世陈常在所在的兵工厂,虽然也有高炉和钢炉。
也有铸造车间。
但是他也只限于知道这些设备的情况。
对于铸造这一行,他也就是知道个大概的流程。
他毕竟不是专业的铸造师傅。
他也不可能知道铸造行业中,很多都是绝活的铸造小窍门和小办法。
那些都是大师傅们吃饭的本钱。
当陈常在来到了正在开技术会议的一个大窑洞里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