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国热潮席盛京,侯府求角起风波(修改)
第47章 三国热潮席盛京,侯府求角起风波(修改) (第1/2页)“后面肯定还有更厉害的角色……”
外面的喧闹声顺着窗缝钻进来,时念抬眼扫过院中的热闹景象,回头对身侧的浅醉笑道:
“瞧见了?这就是蓝星故事的力量。”
浅醉笑着点头,颊边的海棠花钿在烛火下泛着细碎光泽,软声道:
“林老说,这故事里的英雄,和念姐您有点像……都是心里装着大事,想干一番事业的人。”
时念挑了挑眉,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纹样,没接话。
她的野心?
其实并不大。
帘外的议论声还在继续,像涨潮的海水般一波波涌来,撞在廊柱上发出闷响,又顺着木缝弹回去。
远处隐约传来马蹄声,混着这股喧闹,竟奇异地酿出几分金戈铁马的壮阔味道。
*
辰时的梆子刚敲过没多久,怡红院的后门就被拍得“砰砰”响。
大力披着半旧的外衣去开门,见门外站着个穿着官员府中服饰的杂役,还愣了愣。
那杂役手里攥着张字条,墨迹都没干透,额角挂着汗,显然是一路小跑赶过来的。
“小……小哥,我家老爷让我来问,《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后来真能过五关斩六将吗?”
杂役喘着粗气,话都说不连贯。
他们府上昨晚灯亮了一夜,上上下下都在猜关云长的结局。
他家老爷实在按捺不住,才让他大清早跑一趟。
大力刚接过纸条,就见时念披着件墨色披风站在回廊上。
晨光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淌,在青砖上落了片细碎的金影。
“回去吧,”
她声音清冽,“告诉你家老爷,英雄从不会困于关卡。”
杂役刚应声跑远,念八就从前面跑了进来,棉鞋上沾着层薄霜,冻得鼻尖发红。
“念姐,这会儿巷口已经堵满了人,都说要排今日的头场!”
“还有几个梨园的老师傅,堵在正门不肯走,说想求见林老,讨教昨日那出《武家坡》的新唱腔。”
时念正翻看浅醉新抄的曲谱,闻言抬了抬下巴,语气干脆:
“让林老自便,他愿意教就教。”
“另外,把《身骑白马》的曲谱给凝霜送去,嘱咐她务必好好开嗓,若是练熟了,今日就加演这首曲子。”
那曲谱的边角画着小小的马蹄印,是陆襄昨日觉得好玩添上去的,歪歪扭扭的倒显可爱。
闽南语的唱词被时念用朱笔标了谐音。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七个字旁边,清清楚楚注着“喔新可以掰嘛呀走三关”。
她自己看了都忍不住弯唇。
太阳刚爬过屋檐,凝霜的唱腔就从戏台飘了出来,裹着晨雾漫遍整条街巷。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那调子和盛京常听的梨园戏截然不同,尾音带着点拐弯的软糯。
台下正啃包子的阿福猛地顿住,肉汁滴在衣襟上都没察觉。
他的眼睛直勾勾盯着戏台,嘴里还叼着半口包子:“这是……什么方言?”
怎么听着怪怪的!
他身边的念一几人也被惊得半晌没说话,念一皱着眉琢磨。
“既不像秦腔的烈,也不似昆曲的柔,倒有股说不出的味道。”
好在邱阳及时过来解惑,他指着戏台笑道:
“这叫闽南腔!在我们那边,经常能听到这种调子,只是没凝霜唱得这么有味道。”
十六放下手里的二胡,挠着头满是不解:
“可这唱的是王宝钏回中原啊,我之前听的戏里,她不是在寒窑等了薛平贵十八年吗?怎么还自己寻过去了?”
浅醉端着茶从后台走出来,听见这话,笑着接话:
“这是蓝星故事中的另一种说法,王宝钏后来没有继续等下去,而是女扮男装骑着白马,亲自去边关寻薛平贵了。”
十六更疑惑了,睁着圆眼睛追问:
“可她一个女子,真能走那么远的路去见心上人吗?”
邱阳没好气地伸手戳在他额头上,力道不轻不重:
“你今年才多大?这是你该琢磨的事吗?一天天二胡没拉熟练,倒净想些有的没的!”
不过两三日的功夫,《三国演义》的热度就像泼了油的火,彻底点燃了整座盛京城。
绸缎庄的伙计踩着梯子往门楣上挂红绸,嘴里哼着桃园结义的调子,脚下都跟着打节拍。
茶馆里的说书人把桃园结义改编成了新段子,桌案上堆着的赏钱比往日多了三倍,嗓子都说哑了还不肯停。
就连国子监的墙根下,都围着一群穿儒衫的学子,脸红脖子粗地争论刘备和曹操谁更能成大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