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此子,究竟还能给咱带来多少惊喜!
第47章 此子,究竟还能给咱带来多少惊喜! (第1/2页)此刻,朱元璋内心波涛汹涌,脸上却不动声色,甚至露出一丝为难。
“三弟啊,你的难处,咱明白。”
“只是这左丞相之位,关系重大,一时之间,让咱去找个合适的人选接替你,也不容易啊……”
他故作沉思状,试探着问徐达:“三弟,你自己觉得…朝中谁可堪此重任啊?”
徐达闻言,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大哥您就别为难臣了!”
“臣一介武夫,哪懂这些?”
“朝中谁能干,谁不能干,还得陛下您圣心独断才是。”
他对此显然是避之不及。
朱元璋要的就是这个答案。
他心中已然定计。
但面上却叹了口气,拍了拍徐达的肩膀,用一种退让和体谅的语气道:
“罢了罢了,既然你实在不愿待在那位置上了,咱也不强求你。”
“这样,你先暂时还兼着这左丞相,等咱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一定立刻把你换下来,让你轻松轻松,这样总行了吧?”
徐达见朱元璋松口,虽然还要暂时兼着,但总算有了盼头!
脸上顿时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连忙拱手:“谢陛下体谅!臣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
解决了官职的事。
徐达心情放松不少,又喝了几杯,顺势提及了军权的事。
“大哥,关于军中之事……”
“臣也觉得,有些老部下是该动一动了。”
“不过,燕王殿下如今还年轻,骤然接手太多恐难以服众。”
“臣想着,不如等将来迁都北平之事定下,臣的封地想必也会有所变动,届时再逐步交接,更为稳妥,大哥您看?”
朱元璋闻言,心中更是满意。
徐达主动提出交权,而且考虑得如此周到,既顾全了大局,又给了朱棣成长的时间,还与他迁都的战略相契合。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柱石,识大体、知进退!
“好!就依三弟所言!”
“来,喝酒!”朱元璋心情大悦,再次举杯。
两人一直畅饮到深夜,说了许多当年并肩作战的往事,气氛融洽。
直至徐达告辞离去。
朱元璋脸上的醉意才缓缓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冷静和灼热的目光。
杨宪……
左丞……
他反复咀嚼着这个念头,越想越觉得此计大妙!
“不过……”
他喃喃自语,“现在还不是赏的时候。”
“得等他再立点功劳,等他和淮西那帮人矛盾再激化些……”
“咱才好顺理成章地给他加这把火!”
他已经开始期待,杨宪得知自己能坐上左丞之位时,那副疯狂而贪婪的嘴脸了。
这把刀,一定会变得更加锋利,更加嗜血!
恰逢此时。
毛骧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手中捧着两份奏折,躬身呈上。
“陛下,永昌侯蓝玉、开国公常茂等人,联名递上两份折子。”
朱元璋接过折子,先翻开第一份。
上面写的是淮西诸将“体察圣意”、“主动为陛下分忧”。
呈请移交部分军务职权于兵部及五军都督府统一调度。
并附上了一部分兵员名册和粮草调度权。
朱元璋快速扫过,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讽。
名单上的职权,大多是一些边边角角,或是本就由兵部协理的事务。
真正的核心军权,比如精锐部队的直接指挥权,重要关隘的防务,以及大批军械物资的调配权,几乎纹丝未动。
“哼,避重就轻,跟咱耍心眼!”
他冷哼一声,随手将这份折子扔到御案一角,懒得再看第二眼。
他又翻开第二份折子。
这份则是蓝玉等人以“感念太子殿下仁德,不忍见殿下因直言而受困”为由。
恳请陛下念在太子年幼且出于公心的份上。
解除对太子的禁足。
看到这份为朱标求情的折子,朱元璋脸上的冷意稍缓,甚至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