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此子可贬、可斥,绝不可杀!
第16章 此子可贬、可斥,绝不可杀! (第1/2页)“这又点头又摇头的,是个什么说法?”叶凡挑眉。
朱标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绪,才谨慎地开口。
“回老师,学生苦思良久,纵观史册,能稍作借鉴的,似乎唯有汉武帝时的‘推恩令’。”
“令诸侯王分封子弟,使其势力自内分化,渐次削弱,最终难以与朝廷抗衡。”
“但…学生又觉得,此法虽好,却似乎…并非老师所指的‘折中’之意。”
叶凡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许:“能想到推恩令,还算你读了点书,动了点脑子,不过……”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犀利:“你说得对,这绝非我意。”
“而且推恩令还是太保守了!也太想当然!”
“你能想到推恩令,从根子上说,还是受了你那仁厚性子的影响,总想着用相对温和,不那么激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但你可知,推恩令之弊,比之分封诸王,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更为阴险!”
接着,叶凡便结合朱标所言,将推恩令的隐患条分缕析,层层剥开。
“第一,它见效太慢!”
“要靠几代人一点点蚕食!”
“可要是中间遇到动乱,或者朝廷政策一变,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第二,它破坏宗法嫡长,逼着王爷们把地盘分给子弟。”
“结果呢?权力被分散,凝聚力大减!”
“藩国自己就成了一盘散沙,反而更容易生乱!”
“第三,它极度依赖中央强权!”
“主上英明还好,可一旦主少国疑,或者权臣当道,这推恩令立刻形同虚设,甚至可能反过来坑你!”
“第四,它还会挑起骨肉相残!”
“诸侯王的子弟为了争那点地盘和权力,必然自相残杀,骨肉相煎!”
“这种祸根,你敢种吗?”
“最要命的——”
“等到几代之后,诸侯势力确实削弱了,可宗亲的力量也被你自己耗光了!”
“到那时候,若是朝廷有难,再遇上王莽那样的奸贼,你手里连个能挡刀的强藩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这不是自毁长城是什么?!”
叶凡的声音不高。
却每一句都像一把冰冷的刻刀,将推恩令那看似温情的面纱彻底撕碎,露出底下可能带来的血腥和长远祸患。
他不仅说出了朱标所知,更补充了许多朱标未曾想到,甚至不敢想的可怕后果。
一番话,不仅听得朱标脸色发白,额头冷汗涔涔。
就连诏狱通道阴影里偷听的朱元璋,也是背脊发凉,手心冒汗!
他之前只觉推恩令是个好法子,却从未如此深刻地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如此多的弊端和长远隐患!
此刻听叶凡剖析,简直如同醍醐灌顶,又惊出一身冷汗!
牢内。
朱标已是心服口服,声音都带上了颤音。
“老师洞悉古今,学生…学生受教了!”
“那…依老师之见,究竟该如何是好?”
叶凡看着他被吓到的样子,语气放缓了些。
重新坐直身体,恢复了那副智珠在握的模样,缓缓道:“此事,说起来复杂,其实核心就在于四个字——”
“分寸、火候。”
“处理这等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题,急不得,也慢不得!”
“急了,如同汉景帝时晁错削藩,手段过于酷烈直接,容易逼得狗急跳墙,引发如‘七国之乱’般的祸事,反倒不美。”
“但若慢了,便如同钝刀子割肉,看似温和,实则过程漫长,痛苦不堪。”
“且极易在此期间埋下无数隐患!!”
“推恩令便是前车之鉴,看似温水煮青蛙,实则可能煮出一锅毒药!”
“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节奏和力度。”
“既要不断削弱,分化其势,又要让其有路可走,有喘息之机,不至于立刻铤而走险。”
“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强化中央权威,培植新的可靠力量予以制衡和替代……”
“而我所谓的良策便是……”
“其一,在各藩王身边,尤其是就藩之地,广布眼线。”
“不必明着来,暗中安插即可。”
“这些人只需负责一件事,将藩王及其麾下重要将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定期密报于你。”
“使其如芒在背,不敢轻易妄动!”
阴影里,朱元璋眼角猛地一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