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取舍
第五十一章:取舍 (第2/2页)这件事,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两人心里。
几天后,谢艳玲在“心域”也面临着一个关于“取舍”的抉择。“心域·灵眸”原型机虽然惊艳,但要实现量产,需要攻克一个关键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成本控制难题。技术团队提出了两条路径:A路径是采用一家日本厂商的成熟但昂贵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上市,但会极大挤压利润空间,且核心部件受制于人;B路径是与国内一家初创实验室合作,自主研发,潜力巨大,成本可控,但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
团队内部争论不休。保守派力主A路径,求稳,尽快抢占市场;激进派则看好B路径,认为这才是“心域”构筑长期技术壁垒的关键。
谢艳玲陷入了沉思。选择A,意味着短期内可以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缓解市场和资本的压力,但她将永远无法摆脱供应链的桎梏;选择B,是一场豪赌,可能错过市场窗口,也可能投入巨大却一无所获,但一旦成功,“心域”将真正拥有定义未来的资本。
她想起了林镇钦面对“墨韵斋”时的挣扎。他纠结的,是如何在冰冷的商业逻辑中,为无法量化的情感价值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而她此刻纠结的,是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梦想之间,做出不负初心的选择。
那天晚上,两人在书房里,各自对着电脑屏幕,却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墨韵斋’的事情,有决定了吗?”谢艳玲率先打破了沉默。
林镇钦从屏幕上抬起头,揉了揉眉心:“还没有。找到了一种可能的模式,将它与林氏正在规划的文化地产、线上知识付费平台进行联动,尝试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生活空间’概念。但……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依然远超其本身能带来的直接经济回报。”
“听起来,你已经在为它寻找一个‘商业上说得过去’的理由了。”谢艳玲一针见血。
林镇钦沉默了一下,没有否认。
“我这边,‘心域·灵眸’也遇到了选择题。”谢艳玲将A、B路径的困境告诉了他。
林镇钦听完,没有立刻给出建议,而是反问:“你创立‘心域’的初衷是什么?”
“是改变人们对情绪健康的认知,是创造一个真正有温度、能陪伴用户成长的品牌。”谢艳玲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受制于人的供应链,和可能延迟却掌握核心技术的未来,哪个更符合你的初衷?”林镇钦的问题,犀利而直接。
谢艳玲愣住了。答案,其实早已在她心里。只是市场的喧嚣和团队的压力,让她一时迷惘。林镇钦的提问,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她。
“我明白了。”她的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谢谢。”
林镇钦看着她,嘴角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看来,我们都做出了选择。”
他选择在商业帝国的冰冷规则中,为一段温暖的记忆寻找存续的可能。
她选择在创业维艰的现实中,为最初的梦想坚守技术的壁垒。
这无关对错,只关乎内心价值的排序。
而他们,在各自艰难的“取舍”中,仿佛又完成了一次灵魂层面的共鸣与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