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第60章 孙家挑衅,文会上再交锋 (第1/2页)院试日期渐近,
沭阳县的文学氛围也愈发浓稠起来。
这日,城东“雅集轩”茶馆办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会,
发起者是本县几位颇有文名的老秀才,
意在让备考的童生们互相切磋,
交流心得。
茶馆临河而建,二楼雅间打通,
布置得清雅别致,
墙上挂着几幅水墨丹青,
窗外垂柳依依,河风送爽,
倒是个以文会友的好去处。
收到帖子的,
多是本次府试成绩靠前或有家学渊源的童生,
约莫二十来人。
苏惟瑾本不欲参与,
但七叔公和赵教谕都暗示他需适当露面,
既可探听风声,亦可扬名固誉,
他便也来了。
他一袭半旧青衫,
坐在靠窗的不起眼位置,
神色平静,与周遭或兴奋、或紧张、
或故作矜持的学子们格格不入。
孙志远自然也来了。
他今日特意穿了件崭新的宝蓝色直裰,
头戴方巾,手持一柄泥金折扇,
顾盼之间,颇有几分风流自赏的意味。
自府试被苏惟瑾压过一头,
他憋屈了许久,
今日打定主意要在这文会上找回场子。
他身边照例围着几个以他马首是瞻的跟班,
不时发出刻意压低的奉承笑声。
文会伊始,照例是品茗闲谈,
继而以“临河咏柳”为题,
各作诗一首暖场。
这是常规流程,众人皆提笔蘸墨,沉吟起来。
不多时,便有诗作陆续呈上。
有写“碧玉妆成绿丝绦”的稳妥之作,
也有“烟波江上惹离愁”的伤春悲秋。
孙志远沉吟片刻,
挥笔写就一首:
“万缕千丝拂画桡,
春风剪出小蛮腰。
灞桥烟雨年年似,
一曲离歌送客遥。”
诗成,周围顿时响起几声叫好。
“孙兄此诗,化用古意而出新,妙哉!”
“尤其‘小蛮腰’之喻,生动俏皮,真乃点睛之笔!”
孙志远面露得色,折扇轻摇,
目光却瞥向窗边的苏惟瑾,带着几分挑衅。
苏惟瑾神色不变,略一思索,
提笔落墨,纸上现出诗句:
“不斗秾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风迥异,不咏其形,
而赞其神,将杨花置于百花对立面,
赞其不惧风吹、
独爱自由的洒脱本性。
格局立意,瞬间高下立判。
场内霎时一静。
几位老秀才捻须颔首,
眼中露出惊异赞赏之色。
方才夸赞孙志远的那几人,
顿时有些尴尬,
夸赞之词卡在喉咙里,
不上不下。
高下立判,无需多言。
孙志远脸上的得意瞬间凝固,
捏着扇子的手指微微发白。
暖场过后,进入自由切磋环节。
孙志远见作诗未能压过苏惟瑾,
心中更是不忿,眼珠一转,
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
朝着四周拱了拱手,朗声道:
“诸位同道,今日文会,
旨在切磋学问,砥砺前行。
小弟近日读《礼记·月令》,
偶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
恰逢其会,想请教一下诸位高才,
尤其是…府试案首苏惟瑾苏兄。”
他刻意加重“府试案首”四字,
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到了苏惟瑾身上。
众人精神一振,心知好戏来了。
孙志远这是不服气,要出难题找茬了。
苏惟瑾抬起眼,平静地看向他:
“孙兄请讲。”
孙志远心中冷笑,
面上却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月令》有云:
‘仲春之月,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注疏皆言,此乃天地阳气生发,惊醒蛰虫。
然小弟愚钝,想请问苏兄,
这‘雷乃发声’与‘蛰虫咸动’,
孰为因,孰为果?
是雷声惊醒了蛰虫,
还是蛰虫将动引来了雷声?
其间道理,还望苏兄不吝赐教。”
这个问题颇为刁钻,
涉及经义中少有人深究的因果关系,
甚至带点玄学色彩。
众人皆屏息凝神,看向苏惟瑾,
看他如何应对。
几个老秀才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孙志远暗自得意,
这问题是他从家中一本孤本杂记上看来的,
冷僻异常,寻常学子根本不会想到,
更别提回答了。
他料定苏惟瑾要么答不上来,
要么只能含糊其辞,无论哪种,
都能大大折其颜面。
然而,苏惟瑾闻言,
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微微扬起一丝弧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