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英才到来(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第539章英才到来(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第1/2页)如果苏北盆地真的具备类似的“骨架”,那么其含油气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陈朝阳翻动报告,指向另一段分析,
“从沉积环境和岩性上看,我们初步推断苏北盆地,尤其是江都-高邮凹陷,发育了大面积的河湖相沉积体系,这与我们已经投产的陕甘宁延长油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延长油田的主力储层就是砂岩,而根据周边露头和零星钻探资料推断,我们这里同样具备形成良好砂岩储层的条件。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估计苏北盆地的沉积岩厚度可能超过三千五百米,这甚至比延长部分地区还要厚!
如此巨厚的沉积,就是孕育油气的‘温床’!”
他没有给出确切的表格,但几个关键数据和对比案例——“东德克萨斯油田”、“同生断层”、“河湖相沉积”、“延长油田”、“超过三千五百米”,
已然精准的敲在王汉卿的专业认知上。
这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具体目标、有科学参照的精准推断。
陈朝阳趁热打铁,将报告翻到后面关于直接证据的部分。
“当然,光是宏观类比还不够。
我们也搜集到一些零星,但非常关键的直接油气显示证据。”
陈朝阳翻到报告的下一部分,这里列举了一些零散的地方志记载和近期走访调查的“成果”。
“《高邮州志》光绪年间有载:‘城东三十里,有水塘,常冒气泡,遇火可燃。’
我们初步判断,这可能是浅层天然气逸出。”
“近期走访当地乡村,在江都樊川片区的沟渠旁,发现水面有不易消散的彩色油花。”
“邻区天长已发现的沥青脉,证明本区域在地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油气生成和运移。”
陈朝阳总结道:“这些星星点点的显示,单独看,可能都是偶然。
但将它们放在‘苏北具备成油盆地构造’这个大背景下,它们指向同一个结论——这里不仅有过油气的生成,而且可能已经发生了聚集。”
他最后用笔重重地点在报告上一张手绘的“苏北盆地有利区带预测图”上,其中一个用红色圆圈标出的区域格外醒目,正是位于江都县城以北。
“综合构造类比、沉积厚度和油气显示,
们初步判断,这个位于主要生油凹陷边缘,
被断层复杂化的低幅度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也是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靶心’。”
王汉卿深吸了一口气。这份报告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
从宏观构造类比证明“这里可以有油”,到微观地表显示证明“这里确实有过油”,最后通过地质分析推断出“油最可能在哪里”。
虽然里面的许多数据是“推断”和“估计”,但其分析方法和选取的类比对象,都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和令人信服的洞察力。
他彻底收起了最初的轻视,由衷地说:
“朝阳书记,我收回刚才的顾虑。
这份报告的价值,不在于它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科学的勘探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