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担子就得年轻人扛!
第1111章 担子就得年轻人扛! (第1/2页)此时天色渐晚,整整8个小时的会议,负责人简单宣布,“明日继续。”
次日。
复审开始。
实际上进入复审阶段,已经意味着八成的可能增选为院士。
复审主要针对有部分可能争议,或者说庭审阶段未补充的消息。
“本轮复审79人,最后一轮投票确定增选名单。各位,如认为该候选人可以增选,请按绿色按钮,如不能请按红色按钮。”
简单的说完流程,负责人开始,只见相对昨天79位候选人的资料更加详细,他身后的屏幕上也精准的浮现候选人的头像,下方显示的成就论文资料。每位候选人都有单独的三页资料显示。
“卢志业,结构生物学家,98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毕业前往米国普林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进修,如今受聘清华教授,他率领的团队解析了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
简单的介绍完,现场有细碎的讨论声,最后投票通过。
而随着屏幕中一个又一个头像。
“张晓兵,华国科学院,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金小慧……”
一张张或严肃或苍老的脸,最小39岁,最大62岁,直至定格在一张年轻的面孔上。
“苏景澄,燕大教授,腾盛人工智能首席负责人,ai编程研发创造者,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获得800亿实际数据,应用于无人机集群、智能制造调度等领域。”
众人纷纷抬头扫视,随着详细资料落入眼中,有中年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我认为还可打磨一下,如果现在就授受,我怕年轻人过焦过躁,很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他和腾盛连接的是否太过紧密,他发布的54篇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中,大多与腾盛相关产品专利有关,如果将来他研发的依旧是基于产品的泛技术,不深入研发更深层的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细碎的言论,谭学松早就做好准备,不过还没等他开口,有老院士沙哑的声音响起。
“好的环境,对科研,研发出来的东西很快能落实获得数据,这就是好环境。我知道你们想着,年轻人不稳重,怕他在科研这条路走不下去。我不担心,我们应该高兴,华国有这样的人才,有人才为什么不培养。”
老院士咳嗽了一声,声音更加沙哑:“趁着年轻才更好培养,难不成等我们老了,快入土了,才好好培养。现在的情况跟三十几年前又不一样,那时候我们都紧着裤腰带,现在条件好了,不舍得了。”
“年轻才好啊,有精力,脑子还灵光,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可有优势。”
又是一阵咳嗽声响起,旁边的老人露出担忧的眼神,老院士摆手:“我就觉得好,咱们华国企业人工智能能开发成为第1个,全球也都知道是最好的,那就够了。都是开创者,我看其他候选人也比不上这个。就算是矮个子拔尖,我也觉得这个好。”
“……”
“……”
众人沉默了一下,很快也有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院士开口,“陈老的话我支持,古代都有周瑜,诗鬼李贺,霍去病更是21岁封狼居胥,古往今来,惊才绝艳者居多,现代无非是多个苏景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