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炭火熄了,话头才刚热
第114章 炭火熄了,话头才刚热 (第1/2页)那一问,如同一粒投入深渊的火种,让虹桥法则网络最深处那颗初生的“人心星”倏然一亮。
归墟塔的星图上,十七个死寂的沉默圈,已有八处浮现出萤火般的微光,虽黯淡,却在顽强地对抗着亿万年的沉寂。
林亦和阿芜相视一笑,那一刻,她们仿佛听见了冰层之下,春水涌动的声音。
然而,喜悦仅仅持续了一夜。
次日清晨,天光未透,派往各村的信使便带着惊惶与不解接连回报——所有分发下去的“发声炭”,一夜之间尽数失效。
它们不再是能承载意念的灵物,而是变回了最普通的炭条,灰白如朽木,无论注入何等心念,都再也无法在空中划出半点痕迹。
仿佛昨夜那场星火燎原的希望,只是一场短暂的幻梦。
归墟塔地库,气氛凝重如铁。
阿芜悬浮在半空,指尖飞速划过一道道数据流。
她将一枚失效的炭条置于分析法阵中央,无数光丝缠绕其上,检测着残留的能量波动。
半晌,她湛蓝的瞳孔中掠过一丝骇然,缓缓摇头。
“不是外力封禁。”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地库中回响,带着一种触及世界底层逻辑的冰冷,“没有抹除的痕迹,没有法则的强行干涉。它更像是……一种吞噬。一种悄无声息的、覆盖整个仙朝的‘逆共鸣场’,在主动吞噬所有不够‘标准’的意图波动。”
她凝视着那团混乱而衰败的数据流,一个更加冰冷刺骨的结论浮现在脑海:“不是有人在阻止他们说话……是这方天地本身,正在排斥‘非制式表达’。”
这方天地,不喜欢杂音。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处“哑村”的茶摊,大公主林知仪也迎来了她的挫败。
昨日,她听到那句带着几十年风霜的“求修桥”后,便不动声色地命随从暗中测绘了河道最严重的淤塞点,准备动用自己的私库银两,绕开繁琐的官府流程,直接启动工程。
在她看来,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回应。
不料,当夜,地方府衙的告示便贴满了全城。
白纸黑字,措辞严厉:凡未经官府备案之民间集议、请愿,一律视为“聚众妄言”,为首者收押,附议者重罚。
清晨,那位曾鼓起勇气开口的老农,被两名差役堵在了家门口。
他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只求差役通融,说自己只是随口一说。
换来的,却是为首差役的一声冷笑,和一句淬了冰的嘲讽:“你们这些泥腿子,连字都认不全,也配跟官家提修桥的事?安分种你们的地,就是对仙朝最大的贡献!”
消息通过七公主的情报网传回宫中,五公主林知韵当场拍案而起,精致的玉桌被她一掌拍出蛛网般的裂纹:“岂有此理!我堂堂大衍公主亲耳听过的诉求,到了他们嘴里,竟成了罪证?父皇的子民,何时沦落到连喊一声疼都不配了!”
林亦却只是静静地听着,她摇了摇头,目光穿透了归墟塔的层层壁垒,仿佛看到了那张惶恐而绝望的老农的脸。
“五姐,你错了。”她轻声说,“他们怕的,从来都不是‘修桥’这个诉求。他们怕的,是‘开口’这个动作本身。一旦开了口,尝到了说话的滋味,这天下亿万张嘴,就再也捂不住了。”
夜色深沉,归墟塔顶,三姐妹再次密议。气氛比任何一次都更压抑。
林亦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取出那块从无言村带回来的、沾着药渣的糙板。
她伸出手指,在那粗糙的板面上轻轻一拂。
刹那间,奇景顿生。
糙板之上,竟浮现出一片淡淡的光影,光影中,是无数层层叠叠、若隐若现的刻痕投影。
那些全是各地村民在拿到发声炭后,因胆怯或犹豫,未曾点燃,却下意识在各种器物上试探性写下的只言片语。
它们因情绪足够浓烈,竟短暂地在空间中留下了法则的残响,被与空间法则有天然亲和的林亦所捕获。
“你看。”林亦指向其中一行在光影中最为清晰、也最为歪斜的小字,那字迹稚嫩,仿佛出自一个孩子之手:“‘孩子饿得哭了一夜’。”
她抬起眼,看向自己的姐姐们,眸光清冽:“这不是任务,不是口号,更不是什么‘聚众妄言’。这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在深夜里最无助的挣扎。这种声音,发声炭听不见,虹桥系统听不见,地方府衙更听不见,但它存在着。”
阿芜湛蓝的眼眸瞬间亮起,她闪身上前,指尖在光影刻痕上飞速划过,解析着每一道残响的轨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