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歪的笔也能写字
第108章 歪的笔也能写字 (第2/2页)密探记录下了他的原话:“这上面,像我阿爸掌心的老茧。”
第二份、第三份密报接踵而至。
帝都城南的贫民巷里,一位在兽潮中失去右臂的老卒,正用牙齿咬着炭条,左手死死按住糙板,艰难地在上面描画着什么。
他每写一笔,都要停下喘息许久,额上青筋暴起。
一群顽童没有嘲笑他,反而围坐一圈,帮他大声地数着笔画:“一、二、三……爷爷,这个‘归’字还有一捺!”欢声笑语中,那歪歪扭扭的“愿归故里”四个大字,仿佛拥有了千钧之力。
与此同时,五公主林知韵也悄然换上了一身朴素的便装,独自一人走进了那条她从未踏足过的贫巷。
她亲眼目睹了老卒写字的那一幕,看到了孩童们纯真的笑脸,听到了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
一股巨大的冲击力撞在她的心口,让她几乎站立不稳。
这哪里是她想象中的混乱与失控?
这分明是比任何法典、任何章程都更坚韧、更鲜活的“人心所向”!
那每一道歪斜的笔画,都是一声无声的呐喊,每一个帮助数笔画的孩童,都是这个新生秩序的守护者。
回宫的路上,她从袖中取出了那份她熬了数夜才写就的、准备呈递给仙帝的《整顿野约疏》。
那上面引经据典,逻辑严密,全是关于如何规范、如何统一、如何拨乱反正的精英之见。
此刻看来,却显得那么冰冷、傲慢,与那巷子里的勃勃生机格格不入。
她停下脚步,指尖燃起一缕微光,将那份奏疏化为飞灰。
回到宫中,她重新铺开一张纸,提笔写下的,却是《糙板使用规程十三条》。
文末,她郑重署名:五公主林知韵,并标注了两个鲜红的大字——“试行”。
七公主府邸,更多的情报汇聚而来。
“北境戍卒,以箭矢为笔,巨石为板,刻下轮值盟约。”
“江南渔民,不再拘泥于文字,以不同颜色的网绳打出复杂的‘记事结’,一结便是一桩交易。”
“西域商旅,在沙地上用不同香料的粉末洒出临时的货物分配图,风起即散,但契约精神已深入人心。”
千奇百怪的形式,五花八门的载体,但无一例外,当这些“约定”生成时,远在帝都的虹桥,都会随之泛起或强或弱的微光。
七公主林知微忽然想起了阿芜曾说过的一句话:“投入即有效。”她豁然开朗。
她一直以来都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总想着如何去“规范”和“统一”,却忘了这个体系最核心的力量,恰恰来自于它的包容性。
她提起笔,开始绘制一幅前所未有的《大衍民间约式图谱》,将收集到的所有形式都记录在案。
在图谱的顶端,她写下了一行批注:“无需统一格式——多样性本身,即是最高层次的稳定性。”
归墟塔下,历史性的一幕正在上演。
一位拄着拐杖、满身泥土的老农,颤颤巍巍地挤开人群,将一块沾着新鲜泥土的糙板递了上来。
负责登记的吏员看到那板上歪歪扭扭、几乎无法辨认的几个字,以及那扑面而来的土腥味,下意识地想要拒绝。
“我来。”林亦的声音响起。
她亲自走下高台,从老农布满老茧的手中,郑重地接过了那块糙板。
上面写着:“水渠修完,李二没偷懒。”
林亦没有笑,也没有评价,只是转身,将这块“粗鄙”的糙板,轻轻放入了塔基中央的共议台。
刹那间,虹桥剧震!
所有人都看到,那行歪斜的泥土字迹,竟从糙板上蒸腾而起,化作一道象征着“诚信”与“劳作”的清流光影,在空中盘旋一圈后,浩浩荡荡地汇入了那片由亿万民心构成的璀璨星轨!
“法则共鸣已确认。”阿芜的声音在林亦耳边响起,“核心数据库接受了本次‘非标准格式输入’,并将其归类为‘有效信誉凭证’。”
林亦望着塔外那片被暮色笼罩的万家灯火,轻声对阿芜说:“你看,他们不是不会写,只是从前,没有人肯弯下腰去看。”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边境风沙中,那块被盲童抚摸过、被无数孩子珍视的糙板,正静静地躺在沙地上。
它上面的字迹,在烈日与风沙的侵蚀下,正一点一点地被磨平,渐渐模糊,仿佛随时都会彻底消失。
可与此同时,归墟塔上空,那道由它最初的字迹所化的光影,却在亿万星光的滋养下,愈发凝实、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