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沙砾凝露,共生新章
186沙砾凝露,共生新章 (第1/2页)运输舱的减震系统发出最后一声轻微的嗡鸣时,王玲指尖的焰麦戒指正随着飞船着陆的震颤,轻轻蹭过慕容冷越的手背。舷窗外,沙砾星的晨昏线正缓缓移动,将地表的硅基沙粒染成一半炽红、一半银灰——这是颗被宇宙遗弃的“干燥星球”,据总部资料显示,其年降水量不足5mm,昼夜温差高达75℃,白天的地表温度能烤化普通合金,夜晚却能冻结呼出的水汽。
“准备着陆。”慕容冷越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他正盯着控制台的环境参数面板,眉头微蹙,“大气成分:氮气78%,氧气19%,但悬浮硅沙颗粒浓度达12mg/m³,超出安全阈值3倍。防护服的防尘滤芯要调到最高档位。”
王玲点头,伸手按动头盔侧面的调节键。滤芯启动的细微声响在耳旁响起,她透过面罩看向舱外:运输舱正降落在一片开阔的砾石平原上,远处的沙丘像凝固的金色波浪,在晨昏线的光线下投下长长的阴影,没有任何植物或动物的痕迹,只有风卷着沙粒掠过地表,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某种远古生物的低吟。
舱门缓缓打开的瞬间,一股带着金属碎屑味的热风扑面而来。王玲迈出第一步时,防护服的靴子立刻陷入了没过脚踝的硅沙中——这种沙粒比地球的石英砂更细小,却带着尖锐的棱角,稍一用力就会在靴底划出细密的划痕。
“小心脚下,这里的沙层下可能有暗缝。”慕容冷越伸手扶了她一把,指腹不经意间触到她防护服肘部的磨损处——那是在火山星加固过滤塔时蹭到的,虽然用耐高温胶带修补过,却还是能看出明显的痕迹。他的眉头皱得更紧:“回去后,我得给你的防护服做个额外的耐磨衬里。”
王玲笑着摇头,目光却被远处沙丘旁的一抹异样颜色吸引:“你看那边,是不是有绿色?”
顺着她指的方向,慕容冷越举起高倍望远镜。镜头里,沙丘的背风处果然生长着几丛低矮的植物,它们的茎秆呈深褐色,叶片却泛着油亮的墨绿色,叶片边缘卷曲成筒状,像一个个迷你的漏斗,在热风中微微颤动。
“是沙砾星的本土物种,应该是‘沙棘根’。”慕容冷越调出总部的物种资料库,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匹配结果,“资料说它的根系能深入地下20米吸收地下水,叶片的卷曲结构是为了收集晨露。不过……”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疑惑,“资料显示沙棘根只在沙砾星的极北绿洲分布,这里距离绿洲还有300公里,怎么会有?”
“或许是风沙把种子吹过来的?”王玲已经提着采样箱走了过去,她蹲下身时,注意到沙棘根的叶片上沾着一层细密的银色粉末,用指尖轻轻一碰,粉末立刻簌簌落下,露出叶片表面的细小绒毛,“这粉末是什么?”
慕容冷越拿出便携式光谱仪,将探头对准叶片。几秒钟后,分析结果跳了出来:“是硅基结晶,和地表的沙粒成分一致,但结构更细密,像是……生物分泌的。”
就在这时,王玲的通讯器突然震动起来。风澈的头像带着夸张的特效弹出来,背景是总部实验室里琳琅满目的仪器:“玲姐!冷越哥!你们到沙砾星了吧?我刚收到你们的环境探测数据,发现个好玩的东西——沙砾星的夜间大气中,水分子浓度是白天的8倍!虽然还是很低,但足够某种‘凝水藻’生长了!”
“凝水藻?”王玲眼前一亮,她立刻想起在冰雾星时,凌霜提到的能凝结空气中水汽的藻类,“是总部培育的转基因物种?”
“答对一半!”风澈的声音里带着得意,“是用冰雾星的凝冰藻和雾沼星的浮净苔基因融合的,既能在低温下存活,又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我已经把藻种装在运输舱的冷藏箱里了,编号是C-07,你们记得取出来!”
挂了通讯器,慕容冷越已经从运输舱的储物区拖出了冷藏箱。打开箱门的瞬间,一股白雾扑面而来,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十个透明的培养皿,每个培养皿里都装着淡蓝色的凝胶状物质,凝水藻的幼体就悬浮在其中,像一颗颗微小的蓝宝石。
“先搭建临时实验室吧。”慕容冷越看了一眼腕表,“还有两个小时就要进入白天,地表温度会超过60℃,必须在那之前把遮阳棚和温控设备装好。”
两人的动作迅速而默契。王玲负责组装折叠式遮阳棚——这种棚顶是用反光率达95%的特制布料制成的,展开后能覆盖20平方米的区域;慕容冷越则安装温控装置,将棚内的温度稳定在25℃,同时启动空气净化系统,过滤掉空气中的硅沙颗粒。当最后一颗固定钉敲入沙层时,远处的太阳已经完全升起,地表的硅沙开始泛出刺眼的光芒,遮阳棚的阴影下,温度计的示数稳稳停在24℃。
“可以开始第一次共生实验了。”王玲将培养皿从冷藏箱中取出,放在实验台上。她用无菌吸管吸取少量凝水藻幼体,滴在装有沙棘根叶片粉末的试管中,然后加入从沙砾星采集的地下水——这是慕容冷越用深层钻取器从地下5米处采集的,虽然浑浊,却含有沙棘根生长所需的矿物质。
实验进行到第三个小时,王玲突然发现试管中的凝水藻开始发生变化:它们的幼体从淡蓝色变成了深绿色,表面长出了细密的绒毛,这些绒毛竟然像触手一样,缠绕住沙棘根的叶片粉末。更神奇的是,试管壁上开始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水珠顺着管壁滑落,在试管底部积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
“成功了!”王玲激动地按下数据记录键,“凝水藻的绒毛能分解沙棘根叶片中的多糖,释放出的能量促进了水汽凝结!而且你看,”她指着试管底部,“水珠里含有沙棘根分泌的钾元素,这对凝水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慕容冷越凑过来,目光落在试管壁的水珠上,突然皱起眉:“不对,水珠的量太少了,按照这个速度,一天也只能凝结10ml水,根本不够后续种植的需求。”
王玲的兴奋瞬间冷却下来。她盯着试管看了许久,突然想起风澈提到的“夜间水分子浓度”:“或许我们应该在夜间进行实验?沙砾星的夜晚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更容易凝结。”
慕容冷越立刻点头:“我去改装温控装置,让它能在夜间将棚内温度降到5℃,模拟沙砾星的夜间环境。你先分析沙棘根的根系成分,看看能不能找到促进凝水藻生长的物质。”
夜幕降临得比预想中更快。当沙砾星的第一颗恒星沉入地平线时,地表温度骤降至-15℃,遮阳棚外的沙粒开始发出细微的“噼啪”声——那是硅沙在低温下收缩的声音。棚内,改装后的温控装置正稳定地将温度维持在5℃,王玲将新的实验样本放入培养箱,凝水藻的幼体在淡蓝色的凝胶中缓缓舒展,像在沉睡中苏醒。
“夜间大气水分子浓度检测完毕,是白天的8.3倍。”慕容冷越将探测仪的数据递给王玲,他的防护服上沾着不少夜间凝结的霜花,睫毛上也挂着细小的冰晶,“刚才在棚外发现了一种虫子,体表有一层透明的甲壳,能在沙粒间钻行,或许和沙棘根有关。”
王玲接过数据终端,目光却被慕容冷越睫毛上的冰晶吸引。她伸手,用指尖轻轻拂去那片冰晶,指尖的温度让冰晶瞬间融化成水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慕容冷越的身体微微一僵,然后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防护服的织物,像一股暖流般蔓延开来。
“别着凉了。”王玲的声音有些轻,她转头看向实验台,试图掩饰脸上的发烫,“我们看看实验样本的情况吧。”
培养箱中的凝水藻果然有了变化。它们的绒毛变得更长,缠绕沙棘根叶片粉末的力度也更大,试管壁上的水珠比白天多了三倍,而且水珠中还含有微量的糖分——这是凝水藻和沙棘根共同代谢的产物,能为后续的植物种植提供养分。
“太好了!”王玲的眼睛亮了起来,“只要我们在夜间收集凝水藻凝结的水分,再储存起来用于白天的灌溉,就能解决水源问题!”
就在这时,遮阳棚外突然传来一阵“沙沙”声。慕容冷越立刻拿起强光手电,打开棚门的缝隙向外看去——只见几十只他白天提到的虫子正从沙粒中钻出来,它们的身体呈半透明状,长度约3厘米,体表的甲壳反射着月光,头部有一对细长的触角,正朝着遮阳棚的方向爬行。
“是风沙虫!”王玲立刻拿出总部的物种手册,翻到对应的页面,“资料说它们以沙层中的微生物为食,体表的甲壳能分泌一种‘防沙蜡质’,可以减少沙粒对身体的摩擦。而且……”她的手指停在手册的某一行,“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沙砾星罕见的天然肥料!”
慕容冷越关掉手电,看着风沙虫们爬到遮阳棚的支架旁,用触角触碰着支架上的凝水——那是棚顶凝结的露水。几只胆大的风沙虫甚至爬上了支架,用口器吸食着露水,吃完后便钻进沙层,留下细小的白色卵粒。
“它们在寻找水分。”慕容冷越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能让风沙虫在共生系统附近繁殖,它们的排泄物可以为沙棘根提供养分,而沙棘根的叶片又能为凝水藻提供能量,凝水藻凝结的水分再供风沙虫饮用……这又是一个循环!”
王玲立刻拿出采样工具,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几只风沙虫和它们的卵粒。当她将样本放入分析仪器时,慕容冷越已经开始在沙地上画起了共生系统的草图:“我们可以搭建一个‘三层共生装置’,底层是沙棘根的根系区,中层是凝水藻的培养层,顶层是风沙虫的栖息区,再安装一个露水收集系统,将凝水藻凝结的水分引到底层和顶层……”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遮阳棚上时,两人已经完成了共生装置的设计图。王玲将风沙虫的分析数据输入终端:“风沙虫的卵在15℃的环境下孵化率最高,它们的幼虫需要以沙棘根的根系分泌物为食,成虫则以凝水藻分泌的糖分和露水为食,生命周期约30天,正好和凝水藻的生长周期匹配!”
“那就开始搭建装置!”慕容冷越从运输舱里搬出合金支架和透明的培养槽——这些都是为沙砾星任务特制的,能抵抗高温和低温的剧烈变化。王玲则负责处理沙棘根的样本,她将采集到的沙棘根剪成10厘米长的小段,浸泡在含有凝水藻提取物的溶液中,促进根系的生长。
搭建装置的过程比预想中更困难。白天的地表温度很快就升到了65℃,即使在遮阳棚下,防护服的内衬也很快被汗水浸透。王玲在安装培养槽时,不小心被支架的棱角划破了手套,尖锐的硅沙立刻钻进了伤口,带来一阵刺痛。
“别动。”慕容冷越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拿出医疗包。他小心翼翼地撕开王玲的手套,露出伤口处红肿的皮肤,硅沙的颗粒还嵌在肉里。他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动作轻柔得像在处理易碎的实验样本,“忍一下,可能会有点疼。”
王玲点点头,目光落在他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遮阳棚的缝隙照在他的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她的手背上,带来一丝温热的触感。她突然想起在火山星时,他也是这样为她处理被火山岩划伤的手指,那时的他,眼神里也带着同样的担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