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 14 章
14 第 14 章 (第2/2页)阮家:“……”
***
过去十年,黑市如同野草,春风吹又生,但大多短暂,燕京市基本上不超过一年。
可东城根儿竟然能稳固存在整整两年,还发展成规模,这背后的“蛇头”莽哥,在街坊传言里那可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有一批摊主被抓,竟还能放出来。
关依依以前也这么认为。
但多了那本“书”的记忆,她知道莽哥的背景其实差得惊人。
他竟是“老臭九”的后代,成分坏得不能再坏,纯粹是走投无路加上胆大心细、手段够硬,才在这条刀尖上闯出了名堂。
他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与其说是有通天背景,不如说是感谢上面政策的松动。
书中提到,就在今年,改革开放的文件将正式下达。
莽哥和他的东城根儿黑市,会迎来短暂的、烈火烹油般的“繁荣”,而东城根儿这一片,也几乎成为未来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关依依了解这些,根源还是缺钱。
过了春节,她十八岁了,每月十五元抚恤金停领。
想让那个表面老实、内里精明的继父把过去克扣的钱吐出来?希望渺茫。继父在人前可是“含辛茹苦养育烈士遗孤”的形象,撕破脸,舆论未必站在她这边。
家里气氛也越发诡异,母亲怨她是个拖累,两个被宠坏的双胞胎弟弟更是变本加厉地熊。
关依依想读书,更想逃离那个窒息的家。
不能差了钱。
书里说什么“站在风口猪都能飞”,现在马上也快到风口,可关依依实践了才知道,挣钱哪里容易!
她唯一拿得出手的是从小被生活逼出来的好手艺。
她试着在黑市摆摊。
白糖糕,绿豆糕、卖自己精心炒制、加了书里提到过的微量香料提味的炒瓜子。
辛苦是真辛苦。
凌晨就得起来备料,蒸糕、炒瓜子,烟熏火燎,可利润是微薄的,损耗却是巨大的。
瓜子受潮就卖不上价;糕点隔夜口感变差,甚至发酸长毛;更要命的是竞争,很快就有模仿者出现,压低价格。
这点收入,扣除材料成本和偷偷给帮过忙的邻居一点“谢礼”,剩下的也就勉强糊口,离她的目标太远。
她还要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呢,时间根本不够用。
只能另辟蹊径。
关依依想起了父亲生前的人脉,她父亲是个热心肠的好人,曾经救过不少人。
其中一位在纺织厂工作的王大婶,感念旧情,又心疼这丫头不容易,几经周折,帮她弄到了一批厂里的“瑕疵品”。
几十双棉线袜子,有些是颜色染花了,有些是跳了几针,但绝对保暖耐穿。
关依依如获至宝。
在黑市上,她把袜子定价为一块钱三双,这价格比供销社的崭新袜子便宜,质量却差不了太多,几乎是一摆出来就引起了抢购。
短短两天,这批袜子就销售一空,挣到的钱,抵得上她卖半个月糕点瓜子。
这让她尝到了甜头,也打开了思路。
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父亲留下的人情网,人情网的人情网,又陆续弄到了一些瑕疵发卡、头绳,甚至一些碎布头。
她用小部分食物引流。
主要是成本相对较低的炒瓜子,买够一定金额送一小包;偶尔搭一块快过期的绿豆糕或白糖糕。
她还无师自通从书里学会了一些未来的小策略:比如“买三双袜子送一小包瓜子”,“碎布头搭配着卖更容易出清”等等。
效果出奇的好。
她的摊位人气越来越旺,收入也节节攀升。
当然,关依依年纪小,长得又比年纪还小,这样的爆火,自然而然引起不好的窥视。
也多亏莽哥这个黑市,是真的挺守规矩的。
不过,关依依也知道有人盯上自己,早有对策。
正好验证书里的消息。
关依依“巧遇”了一下,认识一位刚从农场回来憔悴的云小姐姐,云小姐姐以前是服装厂的裁缝,手艺极好,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开除了,生活极为艰难。
关依依提出合作。
她提供布料,云姐负责设计和制作一些样式新颖、裁剪合体的成衣,利润分成。
云姐的手艺加上关依依的销售头脑和“引流策略”,她们的成衣在黑市上大受欢迎,价格能卖到十几块一件,利润相当可观。
却没人盯上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