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印行纸币?
第324章 印行纸币? (第1/2页)议事完毕后,李自成等几位武将个个摩拳擦掌,兴冲冲地回去准备进军云南的具体方案了。
赵胜本来也准备退去,但江瀚却及时开口叫住了他,一旁的李兴怀也被留了下来。
“赵主事,李主事,你俩等一等。”
两人闻言,脚步一顿,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江瀚招招手,示意两人靠近些:
“留下二位,是有要事相商。”
“近来这天气,你们也看到了,烈日当空,久不见雨,我心里实在难安。”
“眼下正是禾苗拔节孕穗,最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
“要是再这么旱下去,只怕今年的收成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大面积减产!”
他顿了顿,将目光转向李兴怀:
“天时不测,咱们不能坐等老天爷赏饭吃,必须得采取些预防措施,未雨绸缪。”
“李主事,我先前让你农部和工部牵头的防灾水利工程,现在进展如何了?”
这是去年的头等大事,李兴怀只略一思索,便条理清晰地回禀道:
“回王上,防灾之事,农部与工部一直未曾懈怠。”
“从去岁起,我们便依照您‘深挖塘,广蓄水’的指示,在四川各府县,尤其是川东丘陵地带,大力兴修、重整了一批堰塘、水渠。”
“具体而言,在成都府周边,我等主要依托都江堰体系,系统性地疏浚、拓宽了多条年久失修的灌溉支渠。”
“并且,我等还增建、修复了不下百处的水闸,力求使水流分配更为合理、高效。”
“在保宁府、潼川州等地,我等则是在地势低洼处或山涧溪流下游,引导乡民挖掘、加深了许多的山塘、水窖,用以积蓄雨水和山泉。”
“从去年冬天到今夏,这些工程已陆续完工,目前大概蓄有七八成水量。”
“依臣估算,如果只是寻常少雨,这些山塘、水窖,支撑一两个月应该并无大碍。”
江瀚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对李兴怀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嗯,做的不错。”
“但问题是,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容乐观,我怀疑可能会有一场大旱即将来临。”
“在持续数月的大旱面前,这点蓄水恐怕是杯水车薪,很快就得见底。”
李兴怀神色一凛,连忙躬身请教:
“那王上的意思是?”
江瀚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了指川东的各州县,沉声道:
“像是成都府附近,我倒不怎么担忧,毕竟水系发达。”
“但就怕那些丘陵间的梯田,要是出现大旱,最先遭殃的肯定是这些山间丘陵地带。”
“我的想法是,趁着现在天气还不算太热,河道、地下水尚未完全枯竭,立刻发动民众,再挖一批更大、更深的水塘!”
“可以村落为单位,二十户或三十户为一组,合力挖掘一个大型的公共水塘。”
“这类公塘,规模要足够大,深度也要足够,力求能积蓄更多的溪水、河水。”
“库房不是还有几批水泥吗?全调出来,优先用于这些公塘的加固和底部防渗。”
“如果水泥不够,就让工部加紧生产!”
李兴怀在心中快速盘算着现有的人力、物力后,随即点了点头:
“明白了。”
“回去后,臣下就立刻拟定章程,下发川东各州县,尽快组织民力施行。”
“好,此事就交给你了,务必抓紧。”
江瀚叮嘱了一句,便将目光转向一旁的赵胜,
“你们户部负责兴建的常平仓,现在怎么样了?存粮几何?”
赵胜闻言,从怀里掏出了他那本小册子,回禀道:
“王上,目前常平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了州、府一级的重镇。”
“诸如保宁府、重庆府、叙州府、泸州等地,大型官仓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以川东枢纽重庆府为例,得益于长江水运之利及周边富庶,目前仓内已有存粮将近二十万石。”
“州一级的常平仓规模稍小,例如剑州,目前存粮约有八万余石。”
他顿了顿,补充道:
“托王上洪福,去年四川境内,大体上都是风调雨顺,收成不错。”
“再加上您称王时,又免去了四川一年的赋税,是以百姓家中,都有不少存粮。”
“趁着此前粮价平稳,官府以每斗二钱五分、略高于市价的价格,在各地大肆收购粮食。”
“这才得以将州府一级的常平仓,充实起来。”
江瀚听罢,微微颔首:
“嗯,不错。”
“银钱终究是死物,饥不能食,寒不能衣。”
“只有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是维系人心、保障稳定的基石,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天有不测风云,要是真出现了旱灾,只能靠家底硬抗过去了。”
他随即话锋一转,追问道:
“对了,向贵州移民的工作,开始了吗?”
“新辟之地,要尽快填充起来,也能稍稍缓解缓解人地矛盾。”
赵胜将手里的小册子翻了几页,回应道:
“已经启动了。”
“第一批移民约三万人,主要由川南叙州、泸州等地募集,估计已经抵达了遵义府境内。”
“邵总兵答应派兵接应,并计划将他们安置到贵阳周边,重点是占据并开发水西一带的肥沃土地。”
“据邵总兵勘察,仅水西地区,大概还能容纳十万到十五万汉民。”
“而铜仁、毕节、安顺各地,粗略估计还能填充二十万到三十万左右的汉民。”
“不过此事也急不得,移民安置、分配土地、提供粮种农具,都需要时间。”
“我估计,至少要两到三年,才能逐步将新辟之地给利用起来。”
说着,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些困难之处,
“只是……故土难离,有些四川百姓实在不愿意前往贵州,甚至连最近的播州宣慰司也不愿意去。”
“他们普遍认为那是蛮夷之地,所以宁肯守着自己的几亩碎田贫地,也不愿去贵州发展。”
“对此,官府也不好强行摊派,只能耐心劝导,并许以优惠政策,慢慢做思想工作。”
江瀚对此也很理解:
“贵州确是偏远了些,尤其是还有不少生番蛮夷,但明廷好歹也在贵州经营了两百多年,应该也不会太困难。”
“要是真的白手起家,从原始森林开始垦荒,那才叫难呢。”
“前些日子来的郑芝凤,你们应该都知道吧?”
“他郑家为了开发大员岛,那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比咱们困难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