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冲着电影来的
第908章 冲着电影来的 (第2/2页)“最佳故事片必须是《吉鸿昌》,《吉鸿昌》拍得多好……,想当初拍这部戏的时候,李光惠和齐兴家是一宿一宿地熬啊,长影厂也是倾尽家底给与支持,……”
“说得好像谁没支持一样,为了拍《小花》,北影厂老汪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是那又怎么样?胶片还是不够,电影预定100分钟,却只有110分钟的胶片,多一分钟都没有,全靠演员同志们的精彩表演,……”
“精彩!谁不精彩?!”
会议室里忽然一声高喝,吓了陈凡手指上的香烟一个哆嗦,长长的烟灰瞬间跌落。
“《二泉映月》的演员同志们演得不好吗?还是《泪痕》的演员同志们对人物的刻画不够深刻?……”
陈凡看着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再看看面前摆着的票数统计表,不禁微微皱眉。
这时一位六十左右的老同志忽然走到他旁边,拉开椅子坐下,对着他笑道,“是不是感觉有点不适应?明明观众们都已经投出了获奖名单,影协却还要组织大家进行讨论?”
陈凡看了看他,感觉有点面生,便笑道,“不好意思,这里我是第一次来,请问?”
那位老同志打了个哈哈,伸出右手,笑道,“不用不好意思,我们确实是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鄙人廖一源,如今添为香港新联影业公司总经理。”
陈凡眉头轻挑,立刻丢掉烟头,握住伸来的手,“原来是廖先生,久仰久仰。”
香港有多家影业公司和内地紧密相关的,其中最大、也是最出名的有三家,分别是长城、凤凰和新联。
说是三家,其实完全可以归为一家,他们的导演、演员等资源都可以共享,就连项目制作也都可以合作完成,跟一家人没什么区别。
几年后,三家公司也确实合而为一,成立了香港银都机构影业有限公司。
廖一源,便是银都机构首任董事长。
他之所以能坐上这个位置,自然跟他的资历有关。早在50年代初,他就已经是香港《文汇报》的编辑主任,然后在1952年,又联合一部分进步人士,成立了新联影业公司,拍了不少佳作,在当时与中联、华侨、光艺并称“粤语片四大公司”。
1956年,廖一源正式出任新联影业总经理,后来更是统筹负责长城、凤凰和新联三家公司。
哦,电影《少林寺》,就是他在廖公提出建议之后,亲自主持制作的。
看着这位廖先生,陈凡有点迷糊,他怎么会在这里,而且还主动找自己?
廖先生对着陈凡哈哈一笑,没有立刻说明来意,而是看向还在争、讨论的众多电影人,笑着说道,“大众电影百花奖,从成立之初开始,就确定了‘大众电影大众评’的原则,不过在举办了两届之后,有领导同志一方面对奖项的评选和举办表示赞赏,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影协总结经验,扩大参与评选的范围,要深入到农村、工厂、连队去组织各阶层群众参加评选。”
陈凡眨眨眼,表示这个要求跟眼前的情况有什么联系吗?
廖先生笑了笑,继续说道,“后来遇到大风天,百花奖停办,倒也没了下文。直到去年文代会,有领导提出可以考虑重新启动百花奖,这才有了今年的这一次盛会。
只不过,在评选的过程中,有同志提出,老政委在文代会上曾经明确指出,搞文艺创作,绝对离不开政治的指导。”
说到这里,他便戛然而止。
陈凡倒是听明白了,看着还在慷慨呈辞的众多电影人,小声说道,“所以我们这些人来这里讨论,就是要保证方向的正确性?”
廖先生轻轻点头,说道,“首先,候选影片名单是一道坎。只不过这道坎的门槛有点低,只要没有严重的问题,都可以上。”
陈凡听着嘴角微抽,那我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为什么没进去?
自己倒是无所谓,反正电影只是兼职,就连爱好都算不上,但对于姜甜甜来说,意义可不一般。
就算最后没能拿奖,也足够她开心大半年的。
廖先生可不知道某人在心里蛐蛐,自顾自地说道,“观众们选电影,肯定是选自己喜欢的,但有时候观众喜欢,并不代表电影的艺术价值、宣传价值高,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电影人把关,务必保证影片要符合主流价值。”
陈凡轻轻点头,“嗯嗯,毕竟万一要是出了点事儿,被骂的不是他们。影协的领导谨慎一点,也很正常。”
廖先生一听,不禁仰头大笑,“好嘛,就是这个道理。”
聊了点“小秘密”,两人的距离似乎拉近了不少。
陈凡接过他递来的烟,笑着问道,“廖先生过来找我,应该不是特意为了给我解释这些东西的吧。”
廖先生摆摆手,笑道,“总是叫廖先生,显得有些生疏了。我年纪比你大一些,资历也稍微多了几年,你要是瞧得起,叫声源哥,或者公事公办,叫廖总也行。”
真要论年纪,叫声叔伯也没问题。
可是他真不敢在陈凡面前摆老前辈的架子,且不说陈凡传得神乎其神的背景,就说他自己的成就,除了巴老、夏老等寥寥几人,又有谁敢轻易在他面前自称前辈?
外人不清楚,文艺界高层早就传遍了,如今风靡欧美的奇幻《龙骑士传说》的作者凡尔赛·奥古斯都,正是国内的青年作家陈凡。
而且除了这本书,他还写了一本在小本子首发、同样是奇幻题材的《圣斗士》。
论畅销书的成绩,除了极个别人,把内地的大部分作家绑一起,也比不上他一个。
论文学成就和深度,人家是国学大师徐祖瑞教授的弟子,而且刚刚拿到了改开后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资格。他自己写的论文,在学术界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早就跟他们这些搞电影艺术、或者写的不在一个层次。
这要怎么比?
陈凡对这些在香港文化战线坚持工作的老同志们,也抱有几分敬意,见廖先生这么说,当即笑道,“那我就斗胆,叫您一声源哥了。”
顿了一下,他又笑道,“源哥,您这次过来找我,应该是另有原因吧?”
廖先生点点头,说道,“没错,我是为了《道士下山》这部电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