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宏伟蓝图
第四百七十章 宏伟蓝图 (第2/2页)走着走着,朱权的心中不免浮现出阵阵的感叹,大明究竟是在何时强盛到如此地步?
如此大的一块海外领地,居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已经让日后的城池初具了该有的规模。
而朱权更加不知道是,新洲之所以会发展的这般迅速,归根结底离不开皇孙殿下的大力支持。
没有大明源源不断送过来的物资,如今的新洲绝非现在这个样子。
不客气的说,这里现在拥有的规模,完全是皇孙朱雄英使用大明物资,硬生生堆出来的。
先前在甲板上想象的荒蛮景象荡然无存。
脚下的青石板路经海水冲刷得莹润光滑,缝隙间连杂草都寻不见半根,显然是日日有人打理。
路侧每隔十丈便立着一根朱漆木柱,柱顶托着琉璃盏,想来入夜后定然灯火通明。
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侧的建筑,既有大明常见的歇山顶商铺,飞檐下悬着“福记粮行”“广和船具”的匾额;
又有带着异域风情的圆顶屋舍,墙面镶嵌着彩色石子拼成的海浪纹样。
“那是去年从忽鲁谟斯招来的工匠所建。”郑和适时的声音在身侧响起,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殿下您瞧,那些圆顶屋冬暖夏凉,最宜储存丝绸瓷器,比咱们大明的仓库更防潮。”
朱权颔首,目光却被不远处的农田吸引。
田垄划分得整整齐齐,农夫们正用一种从未见过的曲辕犁耕地。
旁边还有几个赤膊的汉子推着木制水车,清澈的河水顺着木槽流入田中。
“这些农具……”
郑和语气里满是敬佩道:“都是皇孙殿下亲绘图样,在应天府打造后运来的。
就连这田里种的稻种,也是南洋寻来的占城稻改良品种,一年能收三季。
去年秋收时,单这一片地就收了三千石粮食,足够驻兵三月之用。”
一行人沿着主街前行,沿途不时有身着短打、头扎布巾的移民躬身行礼,口中齐呼“宁王千岁”。
朱权注意到这些移民中有汉人农户,有波斯商人,甚至还有几个卷发高鼻的西洋人,正围着一个大明工匠请教铁器锻造技艺。
郑和边走边介绍道:“新洲如今已有三万余人,一半是朝廷迁徙的流民,一半是自愿来此的商贾匠人,还有些是郑和前几次下西洋时收服的番兵眷属。
皇孙殿下有令,不论出身国别,只要愿遵大明律法,便可在此安家置业,免三年赋税。”
朱权心中愈发震撼。
他在北平见过边地开垦,往往数年才能成规模,可新洲短短时日竟有如此气象。
正思忖间,前方出现一片开阔地,数十名工匠正围着巨大的木架忙碌,地面上散落着青砖与木材,显然是一处新的建筑工地。
郑和停下脚步,抬手示意道:“这里便是为殿下准备的王府选址。”
朱权放眼望去,倒吸一口凉气。
这片选址背山面海,地势高爽,目测占地足有千亩开外。
按照地上插着的木牌标记,外城萧墙周长九里有余,内城宫城也有三里见方,比他在大明的王府还要宏大几分。
要知道,即便是开封周王府那样的重镇王城,也不过如此规模。
朱权的眉头渐渐蹙起,语气带着几分凝重道:“郑大人,新洲初建,百废待兴。
朝廷运来的物资虽丰,可多用于城防、农田与民生。
如此铺张修建王府,是否太过不妥?”
郑和早有准备,却并未立刻辩解,只是躬身道:“殿下有所不知,此处并非单纯的王府。请随下官到观景台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