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河过了,桥也就没用了
第476章 河过了,桥也就没用了 (第1/2页)京城警备区大院,门口的哨兵身姿笔挺,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刘清明将那辆半旧的普桑停在指定位置,整理了一下衣领,走向门口。
出示证件,说明来意。
哨兵打了一个电话,很快,一名穿着军装的年轻干事快步走了出来。
“是卫生部指导小组的刘清明同志吗?”
“是我。”
“请跟我来,我们领导在等您。”
干事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转身就在前面带路。
整个大院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整齐的脚步声和远处训练场传来的口号声。
所有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坚毅。
这里的一切,都和地方上的政府机关截然不同。
办公室里,接待他的是一位上校。
年纪看上去四十多岁,肩宽背厚,脸上线条分明。
“刘清明同志,你好,我是后勤部的张振。”
上校伸出手,和刘清明有力地握了一下。
“张上校,你好。”
“你的介绍信,我们已经做过了联络。”张振开门见山,“情况我们都清楚,军委有明确指示,这批物资,从现在开始,由我们全权接管。”
他的手在地图上划出一条红线。
“从清江省出厂开始,由清江总队派出武警部队,负责全程武装押运,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
“物资进入京城地界,由我们警备区的人接手,直接送入军用仓库。”
“你的任务,就是作为地方联络员,协调好清江那边生产、发货的环节,确保货源不断。其他的事情,你都不用管。”
张振的安排,清晰,果断,不留任何模糊地带。
这就是部队的风格。
一旦决定出手,就是雷霆万钧,不给任何人留下可乘之机。
警备区是御林军,他们接手,性质就彻底变了。谁再想伸手,就不是跟地方上扯皮,而是要直接和军方掰手腕。
清江那边,动用的是武警。
出了清江,公路上有路卡,铁路上有扒手,治安形势并不乐观。
但有了荷枪实弹的武警押运,谁敢打这批物资的主意?
从生产端到接收端,一条完整的武装保护链就此形成。
釜底抽薪。
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刘清明心里清楚,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只要那巨大的利润空间还在,那些藏在暗处的人就不会善罢甘休。
前世,他在临海就经历过。
紧俏的物资永远一票难求,普通的物资被炒上天价。
市面上谣言四起,连盐和醋都被吹嘘成了有奇效的神药。
背后,是那些人脑满肠肥,大发国难财。
如今他身在局中,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周培民这样的大院子弟,太清楚那帮人的德性了。
改开之初,普通人还懵懵懂懂,他们就能凭着关系倒卖批文和紧俏物资。
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他们就能空手套白狼,炒卖地皮。
普通人一辈子都求不来的资源,他们能轻易搞到手。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他们几乎占据了国内每一个风口,攫取了最肥美的那部分利润。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知足。
有空子就钻,什么钱都敢赚。
胆大,心黑,毫无底线。
部队的介入,至少能暂时堵住这个口子,让真正救命的东西,能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这是目前最好的结果了。
“我明白了,张上校。”刘清明郑重地点头,“我一定协调好清江那边,保证完成任务。”
“好。”张振站起身,“具体的工作,会有专人和你对接。记住,二十四小时待命。”
“是!”
……
时间进入二月份,距离华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只剩下几天了。
往年的这个时候,京城的大街小巷早已张灯结彩,年味十足。家家户户都会走出家门,兴高采烈地采办年货,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但今年的京城,不一样。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紧张和压抑的气氛。
年货摊子前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反倒是药店门口,队伍排成了长龙。
口罩、消毒水、板蓝根……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东西,成了市民们疯狂抢购的对象。
这一点,不光刘清明心知肚明,就连临时客串主持人的苏清璇,也将自己报道的重心,完全放在了这一块。
这天晚上,刘清明回到家,一开门就看到苏清璇坐在沙发上,情绪有些低落。
“怎么了?”他走过去,挨着她坐下。
“没什么。”苏清璇摇摇头,但脸上的沮丧藏不住。
“工作上的事?”
苏清璇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我做了一期节目。”
“嗯?”
“关于市面上口罩质量的对比。”苏清璇说,“我找了专家,把现在能买到的所有口罩都拆开做了分析。”
她的情绪激动起来。
“你知道吗?市面上出货量最大的一款,包装上写着‘医用外科口罩’,还印着什么‘美国进口3M材料’,结果呢?”
刘清明心里暗暗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是什么结果。
因为那款口罩就是他与对方接触时所看到的。
他问妻子:“结果呢?”
“结果是最差的!那根本不是什么无纺布,就是一层最普通的薄纱布!只有薄薄的一层!”
苏清璇气得胸口起伏。
“专家说,这东西别说防病毒了,连空气里的灰尘都挡不住!防护效果比最老式的棉纱口罩还要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