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育乃立国之本
第七章:教育乃立国之本 (第1/2页)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风扬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反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武力的强盛,更在于文化和教育的繁荣。于是,他将“龙腾四海图”中蕴含的智慧,从战场转移到了和平建设的舞台上,致力于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深知,教育乃国之根本,唯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于是,张风扬在战后的废墟上,发起建立了多所学校,特别强调武术与文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武德与文采,旨在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武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主张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在张风扬的推动下,中国的武术开始走向世界,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前来学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
在那段重建家园的岁月里,张风扬经常受邀到各地讲学,传播他的理念。一次在北平(今北京)大学的演讲中,他引用古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此比喻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但根基犹在,精神不灭。他强调:“吾辈需以古为镜,以今为鉴,既要继承传统之精华,又要勇于创新,方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绽放光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张风扬被任命为教育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他的影响力。他参与制定了多项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鼓励民间艺术的传承,推动国学研究,使中华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张风扬常常坐在自家小院的竹椅上,手捧“龙腾四海图”,望着满园春色,心中感慨万千。他的一生,如同这幅图卷一般,波澜壮阔,又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段英勇的事迹,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不断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风扬留下遗愿,希望后人能继续发扬“龙腾四海图”的精神,不仅在武学上追求精进,更要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是对“武可安邦,文能兴国”最生动的诠释,他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暮春时节,桃花纷飞,张风扬的居所沉浸在一片宁静祥和之中。他已至耄耋之年,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双眼依然闪烁着智慧与坚定的光芒。一日,他召集了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以及多年来追随他的门徒,于书房中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谈话。
他缓缓地从书架上取下那幅陪伴他一生的“龙腾四海图”,轻轻展开,如同展示着一段段过往的辉煌与艰辛。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图卷上,显得格外庄重。
“诸位,我这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国家由衰至兴的转变。”张风扬的声音虽已苍老,但话语中却充满了力量,“我所追求的,从来不止于个人的武学成就,而是如何将武学之魂,与文化、教育、科技相融合,让中华之光,照亮世界。”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逐一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我即将走完我的人生旅途,但‘龙腾四海图’所承载的精神,应当被你们继续传承下去。它不仅仅是武技的图谱,更是智慧与理想的象征。”
“记住,真正的武者,不仅要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心怀天下,以武止戈,以智谋国。在这个新时代,你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