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文元年:秦淮河的暗流
第八章 建文元年:秦淮河的暗流 (第2/2页)张昺瞳孔骤缩:“你……你们竟敢用藩王旗号!这是谋逆!”
“谋逆的是你,”朱瞻膳擦去脸上血污,“真正的皇太孙早就知道,梅花卫渗透进了羽林卫,所以才让我们用这招引蛇出洞。”他忽然指向张昺身后,“看那是谁?”
人群后方,一辆青帘马车缓缓驶来,车帘掀开,露出朱允炆苍白却威严的脸。他身着素色常服,手中握着真正的山河珏,珏上“山河永固”四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张昺,你可知罪?”
张昺扑通跪地,浑身发抖:“陛下不是……不是病重……”
“朕若不装病,如何引出你们这些暗处的老鼠?”朱允炆咳嗽着被搀扶下车,目光扫过满地火器,“从你在北平私扣燕藩粮草时,朕就开始怀疑。可惜你太贪心,竟想借‘皇太孙驾崩’之名,立观音奴之子为傀儡皇帝。”
他忽然看向朱瞻膳,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忠勇伯果然不负所托,不仅查清了梅花卫的火器库,还引出了张昺这条大鱼。”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圣旨,“朕念你忠勇可嘉,特赐你‘监国符’,即日起可代朕巡查六部。”
方孝孺包扎好伤口,呈上缴获的密档:“陛下,这是从王景隆身上搜出的《梅花卫花名册》,里面竟有三十余名三品以上官员。”
朱允炆接过密档,指尖在“徐辉祖”名字上停留:“徐辉祖身为魏国公,竟也牵涉其中……”他忽然抬头看向朱瞻膳,“忠勇伯,朕命你明日随方孝孺清查徐府,务必查清真相。”
朱瞻膳叩首领命,却在抬头时,看见朱允炆腰间挂着的玉佩——那是朱元璋赐给马皇后的“并蒂莲佩”,此刻竟缺了半片花瓣。他忽然想起胡广曾说,观音奴手中有半块相同的玉佩,难道……
亥时三刻,秦淮河畔的得月楼。
朱瞻膳望着楼中重新点亮的第三盏灯笼,心中却无半分欣喜。春桃递来温热的姜茶:“小王爷,方才在仓库,张昺说山河珏是假的……”
“我知道。”朱瞻膳摩挲着玉珏,忽然发现底部有细微刻痕,竟是“洪武二十五年造”的字样,“太祖爷确实造过山河珏,但后来不知为何又销毁了。父亲当年在北平见过这东西,所以才让我放心接受。”
他忽然取出从王景隆身上搜出的梅花卫腰牌,牌面刻着“暗香堂”三字,背面却有个“寿”字暗纹。春桃忽然惊呼:“这是……这是宁国公主的闺名!难道她……”
“宁国公主已被软禁多年,不可能直接参与。”朱瞻膳皱眉,“但梅殷在淮安手握重兵,若他与梅花卫勾结……”他忽然想起聚宝门之变时,梅殷曾递给素梅一个眼神,“或许从一开始,宁国公主府搜出北元金印,就是他们故意设的局。”
子时初刻,皇宫谨身殿。
朱允炆盯着徐辉祖的供词,手指在“观音奴之子”处反复摩挲。方孝孺侍立一旁,手中捧着修复好的山河珏:“陛下,臣查过内库记录,太祖爷确实在洪武二十五年命人打造过山河珏,但后来又下诏销毁,只说‘此珏不祥’。”
“因为当年发生了一件事,”朱允炆忽然开口,声音低沉,“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病逝,父皇曾召见燕王,想改立他为太子。但燕王拒绝了,父皇一怒之下销毁了山河珏,从此不再提传位之事。”
方孝孺震惊抬头:“所以……忠勇伯手中的珏是……”
“是父皇偷偷留下的唯一一块。”朱允炆望向窗外的夜空,“燕王当年拒绝继位,是因为他知道,藩王继位必引天下大乱。但现在……”他握紧拳头,“梅花卫却想借遗诏之乱,让藩王与朝廷两败俱伤,他们好趁机复国。”
他忽然转身看向方孝孺:“传朕旨意,着忠勇伯明日前往淮安,宣梅殷进京述职。另外,”他取出半块并蒂莲佩,“将这玉佩交给忠勇伯,他会知道如何用。”
丑时三刻,燕王府在京别邸。
朱瞻膳盯着桌上的两份密报,一份来自胡广,说燕军已顺利借道大宁卫,朵颜三卫正整装待发;另一份来自忠勇卫,说南京城防图已被梅花卫篡改,聚宝门的火器实则是陷阱。春桃忽然推门而入,手中攥着从徐府搜出的密信:“小王爷,这是徐辉祖写给梅殷的,上面说‘时机已到,可举事’。”
信末盖着的正是宁国公主的私印。朱瞻膳忽然想起朱允炆的并蒂莲佩,摸出怀中的半块玉佩——那是方才在谨身殿外捡到的,与徐辉祖密信上的印泥纹路竟完全吻合。
“春桃,”他沉声下令,“备马,我们立刻去淮安。”
“可是皇太孙让您明日再出发……”
“等不到明日了,”朱瞻膳系上佩剑,“梅花卫的‘时机’,就是皇太孙装病的消息传到淮安之时。梅殷若起兵,南京将腹背受敌。”他忽然看向墙上的《大明舆图》,手指在淮安与南京之间的“盱眙”处点了点,“通知忠勇卫,在盱眙设伏,务必拦住梅殷的先头部队。”
寅时正刻,南京城门缓缓打开。朱瞻膳策马出城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春桃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方才在别邸看见的场景——朱瞻膳对着镜子,将素梅的黑色面纱塞进甲胄内衬。那一瞬间,她忽然明白,这个曾经的少年王爷,早已在乱世中蜕变成了能左右天下局势的棋手。
马蹄声惊醒了枝头的寒鸦,朱瞻膳摸出怀中的山河珏,珏上的刻纹与掌心的老茧渐渐重合。他知道,前方的淮安城将是新的战场,而他手中的半块并蒂莲佩,或许就是解开梅花卫最终阴谋的钥匙。当朝阳跃出地平线时,他忽然勒住马缰,回望南京城楼上的“大明”旗号——那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王朝的新生与阵痛。
“春桃,”他轻声道,“你说太祖爷在天之灵,会希望我们如何选择?”
“太祖爷希望大明长治久安,”春桃的声音坚定,“而小王爷,就是那个能让大明安定的人。”
朱瞻膳笑了笑,策马奔向朝阳。身后的南京城渐成剪影,而前方的征途,正等待着他用智慧与勇气去开辟。他知道,无论是燕藩还是朝廷,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最终都将在历史的浪潮中接受检验,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浪潮不至于决堤,让大明的根基,在风雨中依然稳固如磐。
(第八章完,全文共550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