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年轻人越辩越名
第24章 年轻人越辩越名 (第1/2页)唬走了二舅妈之后,张延终于又睡回了自己的钢丝床,虽然又硬又窄又矮,但莫名就是比外面的床睡着踏实。
可惜没在家待了几天,他就又被迫逃到了津门。
没办法,二舅妈‘闯祸’的消息,只能吓住想来打秋风的亲戚,却拦不住想要看热闹的闲杂人等——甚至有些人就是听说张延倒了霉,这才专门跑来看热闹的。
这一天到晚不得安生,根本就没办法码字。
而且刚演了这一出大戏,短时间也不好再提买房的事——至少短期内不能在恒江买房了。
没奈何,他也只能再次逃奔津门。
这回到了津门之后,张延就开始塌下心来码字,准备先把《红楼名侦探》写完再说别的。
而在此期间,特刊不出意料的大获成功,不过这次引发最大热议的,既不是主角用未来知识人前显圣,也不是主角与宝钗之间的互动,更不是手法新鲜案件,而是张延重新塑造的贾雨村。
原书中贾雨村只是个辅助角色,戏份并不是很多,也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但张延把中年作者收集的一些反派金句,全都化用在了贾雨村的头上,并集中在‘永定河决堤案’中爆发出来:
‘官字怎么写,上下两个口,先要喂饱了上面一个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个口!’
‘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还救什么民?’
‘这一斤口粮啊,可以换三斤麸糠!这就等于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
‘老百姓哪懂什么大是大非,只要所杀之人比他们地位高、身价大,他们就高兴——今天皇上杀了河道总督,满城百姓欢呼,明天杀你孙通判,满城百姓照样欢呼!’
‘我也苦过,我也曾经以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老话说的对,吃什么补什么,吃苦成不了人上人,你得吃人!’
‘这里有两根金条……’
十几段名言金句堆砌在一起,再加上张延比原作者更为优秀的文笔,一个经典的贪官形象跃然纸上。
90年代初,正是厚黑学死灰复燃的开端,所以特刊发出之后,有不少人都对书中贾雨村的推崇备至,将他的经典语录奉为圭臬。
眼见称赞贾雨村‘通透’、‘聪明’、‘活明白了’的来信如雪片一般,编辑部顿时就慌了神,生怕再把反三俗大棒给招来。
于是连忙在杂志、报纸上发文章自辩,表示这不是在推崇贪官恶人,而是在刻画贪官恶人们满口歪理,实则恶贯满盈的形象。
而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10月份的《通俗小说报》销量达到了84万册,较之9月份的的71万册,又暴增了13万册。
要知道5月份《通俗小说报》的销量,还只有40万册出头,这等同于张延凭一己之力让杂志的销量翻了一倍还多。
杂志社上下自然都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而在十月份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让《通俗小说报》的编辑们得意不已,那就是《今古传奇》也刊载了一篇穿越小说。
以前都是《通俗小说报》跟风《今古传奇》,这还是头一次反过来!
这下编者按里‘开一派之先河’的评价算是彻底坐实了,总编冯靖元干脆下令,从11月开始,直接把这六个字印到封面上去。
可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到十一月初,麻烦终于还是找上了门。
有一位著名红学家公开登报,痛斥这本小说充满了蝇营狗苟和血腥暴力,甚至还公然为贾雨村张目,既亵渎歪曲了经典名著,又对民众起到了不良引导。
这位红学家在业界颇有些号召力,在他发表抨击文章之后,陆续又有一些红学家站出来指责《红楼名侦探》歪曲经典。
而在这些红学家的影响下,杂志社收到的抗议信立刻呈几何数量级暴增,其中很多都是没看过书就直接开喷的红迷。
于是《通俗小说报》编辑部再度如临大敌,还专门为此召开了一场对策会议。
正在给小说进行收尾的张延也被请了去。
不过没等对策会议召开,社长张绍梅又派人把张延给接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