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比手雷厉害的叫真理
第383章 比手雷厉害的叫真理 (第1/2页)温禾捏着李道宗寄来的信笺,眉头微挑。
大唐虽无前方统帅不得与后方臣子通私函的说法。
可将领们为避结党嫌疑,大多会自觉规避此类往来,即便通信,也多是经由驿站走公函流程。
李道宗这封信却来得直接,信封上连最基本的封铅都未贴,只用细麻绳简单捆了两道,显然不是什么需要遮掩的密事。
他拆开麻绳,展开信笺,目光刚扫过前几行,便猛地睁大了眼睛。
信上写着,李道宗所部在清理梁师都残部时,于统万城周边的牧场缴获了六万多头牛,其中四万余头是能耕地的黄牛,余下的则是肉牛与小牛犊。
信末更是直白发问:“某手中可匀两万头,一贯钱一头,要否?”
温禾倒吸一口凉气。
唐军战利品分配向来遵循“三马分肥”制。
国库得一份。
统兵将领得一份,可自行处置或赏赐麾下。
士兵们可分一份。
此次缴获六万多头牛,按比例算,李道宗个人能拿到的至少有两万头。
以那混不吝的性子,定然会把最实用的黄牛全留下。
毕竟大唐如今最缺的就是耕牛。
“周管事!”
温禾收起信笺,扬声喊了一句,声音里带着几分难掩的急切。
不远处的周福听到传唤,连忙快步走进来,躬身行礼。
“小郎君,老奴在。”
温禾将信笺递过去,语气干脆。
“你拿着这封信,立刻去任城王府找管事,让他快马传信给任城王,就说我要一万头黄牛,钱随后便让人送到王府,让他务必先把牛圈好,别给旁人抢了去。”
“一、一万头?”
周福接过信笺,眼睛瞬间瞪圆,手里的信纸都抖了一下。
他在宫中待了这么多年,见过不少大场面,一万头黄牛,还是头一回听闻。
不仅是周福,屋里的其他人也被这消息惊得不轻。
温柔眨巴着圆溜溜的眼睛,小脑袋凑到温禾身边,伸手数着自己的手指头,嘴里还小声嘀咕。
“一万头……阿兄,一头牛这么大,一万头得装多少个院子啊?”
李泰、李佑、李恪三小只听到这话也纷纷抬起头,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李泰他张着嘴,好半天才小声道。
“先生,一万头黄牛,能耕多少地啊?是不是能把整个长安城外的荒地都种上庄稼?”
李义府和孟周也愣在原地,脸上满是震惊。
温禾看着众人的反应,忍不住笑了笑,解释道。
“这还只是任城王一部的缴获,曹国公和薛将军那边,肯定也少不了,梁师都在朔方经营多年,靠着和突厥互市,养了不少牛羊,如今被咱们一锅端了,这些牛自然就成了咱们大唐的家底。”
难怪历史上,灭了梁师都后,大唐的农业忽然大幅度上涨。
贞观三年更是迎来大丰收。
这么多的牛进入大唐,能够开垦的良田数以万计。
周福也回过神来,连忙把信笺小心翼翼地折好,揣进怀里,躬身道。
“老奴这就去办,定不让小郎君失望!”
说完便快步走了出去,连脚步都比平时快了几分,生怕去晚了,任城王手里的牛被别人抢了去。
而就在温禾忙着订下一万头黄牛的同时。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端坐于龙椅之上,听着前线传来的捷报详情。
殿中站着一个身着明光铠的士兵,甲胄上还沾着些许尘土,显然是刚从朔方快马赶来。
他双手捧着捷报,声音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紧张。
这是他第一次面见圣人,连头都不敢抬,只敢盯着地面的金砖,一字一句地禀报。
“启禀陛下,破统万城时,曹国公先用火药炸开西北城墙,城墙坍塌三丈有余,随即命令薛万彻将军率领轻骑兵冲入城中,与伪梁守军鏖战三日,三日后,伪帝梁师都被其堂弟梁洛仁所杀,梁洛仁率残部三千余人归降,朔方诸州已尽数平定!”
李世民听到火药炸开城墙时,眼中闪过一丝亮色。
火药啊。
那竖子带给大唐的好东西啊。
在李世绩出发前,他原本也担心,毕竟统万城可是被匈奴人号称,第一坚城。
他虽然没有亲临,却也知道,这座城易守难攻。
没想到李世绩用火药,竟然轻而易举的攻破了城墙。
李世民脸上的喜悦之色再也藏不住,他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
“当年赫连勃勃建这统万城,自诩‘坚可以砺刀斧,利可以切金玉’,还说两面临河、三道城墙,固若金汤,可如今呢?懋公只用一日便破了城,三日便荡平了伪梁,可见所谓的‘坚城’,在我大唐铁军面前,也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他顿了顿,又带着几分遗憾道。
“只可惜这次朕没能亲征,否则也要站在统万城墙上,看看那赫连勃勃当年吹嘘的‘一统万方’之地,到底是何等模样。”
大殿内的官员们心里都清楚。
陛下哪里是真的遗憾,分明是在得意。
梁师都盘踞朔方十余年,背靠着突厥。
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几次攻伐,都是功亏一篑。
如今陛下登基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灭亡了伪粱。
试问,那位隐太子可能做到否?
房玄龄最先反应过来,他从班列中走出,躬身行礼,语气恭敬的说道。
“陛下,当年的赫连勃勃,不过是割据朔方、残害百姓的枭雄罢了,世人皆称其为‘暴君’,北魏先帝更是赐其‘屈孑’之名,意为卑下丑恶,以示鄙夷,而如今陛下坐拥四海,牧养万民,仁政布于天下,四夷皆来朝贺,乃真正的天子,若是陛下与区区‘屈孑’相比,反倒是自降身份了,不值当,不值当啊!”
他这番话,既捧了李世民,又悄悄打消了他日后御驾亲征的念头。
毕竟帝王亲征风险太大,一旦有闪失,整个大唐都会动荡。
自从上次弘文馆之事后,房玄龄便一直想修复与李世民之间的嫌隙,如今正是个好机会。
杜如晦也立刻出列,附和道。
“右仆射所言甚是!陛下乃九五之尊,当坐镇长安,统御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前线战事,自有朝中良将处置,何须陛下亲赴险地?臣等愿为陛下分忧,辅佐陛下开创盛世,让陛下无需再为战事操劳。”
李世民看着二人一唱一和,心里明镜似的,却也不戳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抬手示意那报捷的士兵退下。
“你们的心思,朕明白,好了,不说亲征的事了。”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殿中百官,沉声道。
“此番懋公他们在朔方缴获颇丰,光是耕牛就有六万多头,按‘三马分肥’之制,除了分发给将士们的部分,朝中还能得两三万头,如今虽已秋收,但各地还有不少荒地未开垦,正好可以趁着农闲,让百姓用这些牛开荒,此事关乎民生,就交由民部负责……”
“臣在!”
李世民话音刚落,民部尚书窦静便立刻从班列中走出,躬身领命,声音洪亮。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妥善处置这些耕牛,让它们能尽快用到百姓手中!”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叮嘱道。
“处置耕牛之事,不可马虎,之前温嘉颖曾提过,按村落人口与荒地数量分配耕牛,优先分给无牛的贫农,再由村落统一管理,避免豪强争抢,你们民部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可派人去问温嘉颖。”
“臣遵旨!”
窦静躬身应下,心里却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他抬头看向李世民,斟酌着语气,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有一请,按村落分牛之法,本是高阳县子所设想,他对其中细节定然最为清楚,如今民部处置此事,虽有陛下叮嘱,却难免会有疏漏。臣以为,不如让高阳县子入职民部,任民部主事,协助臣处理分牛之事,也好让这法子能更好地推行,惠及更多百姓。”
这话一出,大殿内顿时陷入一片寂静,官员们都愣住了,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
有人飞快地在心里盘算起来。
温禾如今已是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若是再加上民部主事,六部之中便占了五部。
而且都是掌管实权的重要部门!
这窦静是疯了吗?
他就不怕温禾权势过大?
不少官员看向窦静的眼神里都带着疑惑,甚至还有几分警惕。
窦静出身扶风窦氏,也是世家子弟,怎么会突然为温禾说话,还提议给他加官?
“陛下,臣以为不可!”
长孙无忌最先反应过来,他从班列中走出,语气郑重,甚至带着几分急切。
“高阳县子虽有才能,心思灵巧,能为陛下分忧,然毕竟年少,如今不过十二岁,他身负数职,每日要处理刑部、工部、兵部、吏部的事务,已是重任在肩,疲惫不堪,陛下向来体恤臣子,爱民如子,如何忍心再给他加重负担,让他这般劳累?”
长孙无忌这话说的有点虚。
朝中谁不知道温禾惫懒,他虽然有这些职责在,可每日除了去百骑司,其他地方几乎没去过。
算算刑部也只去了一次,兵部去了不少,可办的事情都不是兵部的,工部他倒是经常去,可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至于吏部嘛。
春闱结束后,温禾就没有踏进吏部的大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