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的灯塔
嘉陵江上的灯塔 (第2/2页)2020年的教师节,张诚被聘为南充市教育智库首席专家。在《南充市教育均衡发展白皮书》起草会议上,他提出的“教师轮岗+远程教研“模式引发激烈讨论。某区教育局局长质疑:“让骨干教师去乡村学校,城里的家长能答应吗?“张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顺庆区的李老师在乡村学校支教期间,开发出“方言里的古汉语“校本课程,学生们用当地方言吟诵《诗经》,点击率超过百万。“流动的不是教师,“他说,“而是教育的生命力。“
如今,南充市的教师轮岗制度已成为全省典范。每个学期,都有像候鸟一样迁徙的教师队伍,他们带着城市的新理念,也带回乡村的新发现。在嘉陵区的教研成果展上,既有城市学校的AI教学案例,也有乡村教师的《田野里的科学课》实录,这些成果被汇编成《嘉陵教育启示录》,发往全省各地。
深冬的教育工作会上,张诚做了题为《教育的温度与硬度》的发言。他展示了安汉中学与大巴山小学共建的“云端实验室“,两个相距百公里的班级正在同步观察蚕宝宝的生长;他提到了那个曾在物理课上画机器人的周野,如今正在北师大研究“教育技术与乡村振兴“;他还说起自己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一个乡村孩子用松脂制作的台灯,灯罩上刻着“谢谢您让星星照进教室“。“有人问我,南充教育的未来在哪里?“他望向窗外的嘉陵江,江面上正有渔船撒网,“就在每一间教室的灯光里,在每一位教师的眼神里,在每一个孩子扬起的嘴角里。“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年轻的教师们忽然明白,为什么张诚的笔记本里永远夹着片银杏叶——那是他从第一所支教学校带回的,二十年来,始终新鲜如昨。
暮色浸染会议室时,张诚收拾好文件,看见自己的影子投在墙上,与身后的“教育均衡发展示意图“重叠,像一棵根系深扎嘉陵江的树。他知道,自己只是万千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但当每个教育者都成为灯塔,这片土地上的星空,终将璀璨如银河。
嘉陵江的涛声传来,带着春潮的气息。张诚摸出钢笔,在白皮书的扉页写下:“教育不是塑造器皿,而是培育江海。“窗外的银杏树上,有新芽正在寒风中孕育,那是属于南充教育的春天,正在冰层下静静流淌。